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三项伟大工程。2014年,中国大运河(包含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及浙东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大运河不是一天建成的
京杭大运河的形成是历代先民持续开拓、疏浚与完善的结果,其历史脉络跨越两千余年:
春秋萌芽: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北上争霸,开凿邗沟(连接长江与淮河),这是大运河的最初雏形,开启了人工运河沟通南北的序幕。
隋唐贯通:隋朝时期,隋炀帝为加强南北联系、巩固统治,以洛阳为中心,相继开通通济渠(连接黄河与淮河)、永济渠(连接黄河与海河)等河段,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连成一体,形成“隋唐大运河”的
完整框架,成为当时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元朝改道:元朝定都北京后,为缩短南北航程,放弃洛阳,将运河“裁弯取直”,开凿京杭大运河(从北京至杭州),直接连接华北与江南,航程较隋唐时期缩短约900公里,奠定了今日京杭大运河的基本走向。
明清完善:明清时期,统治者持续对运河进行整修与维护(如治理黄河决口、加固堤岸、增设闸坝),确保运河通航能力,使其成为当时漕运(粮食运输)的核心通道,支撑着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从春秋邗沟到明清漕运,京杭大运河的建设历经多个朝代的接力,凝聚了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汗水,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文明连续性与包容性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