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点:南京紫金山 
我们驱车前往紫金山的时候,在停车场,收费的人员就很贴心地提醒:“这里就是爬爬山的,你们要玩景点的话不是在这里。下去就是明孝陵,中山陵也在那边。” 
大概是看到我们的外地车牌,而明孝陵和中山陵是外地游客必游的景点。但我们今天还就是奔着紫金山来的,于是笑着确认就是这里。 
紫金山别称钟山,古称金陵山、蒋山、北山、神烈山、圣游山,属于宁镇山脉西段的中支,东西长七公里,南北宽三千里,平面成尖端,呈三有形,总面积大约二十平方公里。在侏罗纪时期,紫金山区域还是一条大江,到了中生代晚期,才因为造山运动从地面矗立起来。紫金山是南京的母亲山,也是江南四大名山之一。中山陵、明孝陵、灵谷景区就是钟山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外地游客来南京旅游,这三大景区一般都会选择游览,尤其是中山陵和明孝陵,那是必游的。紫金山的这座山本身,还真没有多少外地游客会花费半天的时候来登山。我们看了一下停车场,除了我们的车牌是苏B打头,其他车辆确实都是苏A的车牌。 
来登山之前,其实我们并没有做好攻略,完全是小伙伴久慕紫金山的大名,所以想来爬个山。于是,我们也没有刻意选择天文台的登山道,就跟着前面登山的市民从拥翠亭登山了。 
拥翠亭位于紫金山东马腰拐弯处,是一座石制的六角小亭,四边有长凳,还真有人在这里休憩。因为石亭距离灵谷寺公园不远,实际上就在灵谷塔后青年路的尽头,所以到了秋季,这里能够嗅到灵谷寺传来的万株桂花香。 
相传明太祖与臣子们在这里游览时,他命文臣以钟山盘龙为题赋诗,当时邓伯言的诗作拔得头筹,其中“鳌足立四极,钟山盘一龙”就镌刻在拥翠亭的柱子上。就因为这首诗很得太祖的心,次日邓伯言就授了翰林检讨。至于邓伯言当日是否在太祖的随行队伍之中,似乎颇为存疑。 
登山途中又看到一座六角石亭,与拥翠亭颇为相似,就在小茅峰东侧的半山坡上。不过这座亭子虽然四边也置石凳,但主要功能并不是为了给游人休憩用的,而是为了亭中的应潮井,亭子的横额上刻着“古井”两个字。这口井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修复的,开凿年代应该在公元535年。当时梁朝的石兴在紫金山北高峰建造佛寺,就在殿后掘了一口井。据说井水与江水涨落相应,因而得名。我估摸了一下距离,觉得此井应该不会与长江相通,那么它又怎么会与长江涨落相应和的呢?只能说,大自然真的很神奇。 
走着走着,看到有一座石头房子,面阔三间,还安装了防盗窗,看起来倒像是有人居住似的,不知道是不是景区的管理员。 
再往前走有一座塔,这是万福寺遗址,名倍塔林就是建在万福寺旁边的。万福寺建于清代,民国时期曾作为孙中山奉安纪念馆。抗战期间,万福寺被毁,后来复原了四座名僧石葆。 
道生说法,顽石点头的景点取材自佛经的故事,原意是晋朝和尚道生法师对着石头讲经,石头都点头了,可见道生法师佛法之高深。除了道生法师讲经的坐像,还有一尊女性面对石头的石像。 
路边看到一棵树很有意思,两株树干交缠在一起,也不知道是同根生的两枝,还是本身就是两棵树。虽然这也算不上景点,但我们还是挺感兴趣。 
在中途休息了一会儿,我们一鼓作气,登上了紫金山主峰西侧的头陀岭,因为古时岭上有头陀寺而得名。岭上巨石壁立,山峰险峻,是居高临下饱览湖光山色的好地方。紫金山观光过道的终点就在这里,居然还有肯德基。虽然还没有饭点,不过爬得挺热,于是去买了甜筒。游客很多,这里也只有这么一家店,所以得排队。既然好不容易排了队,干脆就把午餐也给一起买了,就是早一点吃午餐了。我们也不知道后面有没有餐厅,还是在这里吃饱喝足了比较安心。 
因为看到有一块指示牌可以前往樱驼村,于是我们便从这一端下山。在看到华泰登山道石刻的时候,我们转了个弯,好像就这么错过了樱驼村。一个“樱”字,我觉得可能这个村庄遍栽樱花,但这会儿不是季节,错过了倒也并不觉得遗憾。 
因为走得很随意,所以不期然居然又错过了天文台,这个就有点令人扼腕了。可当我们意识到错过它的时候,已经快到了山下。回头看了看登山的阶梯,头皮有点发麻。天文台位于紫金山的另一座山峰,我们自觉没有再登山的体力。其实我们原本也不是天文爱好者,于是很统一地决定放弃,再没有心理负担地下山了。 
下到山脚,我们才发现由于选择了另一侧下山,似乎距离我们的停车场很遥远。查了一下公交线路,还真没有直达的公交。最终,只能打了一辆车回去,又发现了一处小景点。 
范鸿仙墓位于东马腰东坡,有一座两柱的牌坊,上面刻着“烈士范鸿仙墓道”。后面就是长长的墓道很长,据说原墓的规模很大,在抗战中被毁。虽然抗战中在原址重建了,但在十年动乱中又遭到了毁坏,这次毁坏得很彻底。直到1972年,江苏省政府着手修复范墓,同时将范鸿仙夫人李贞如的遗骨从汤山坟头移来合葬。 
范鸿仙名启光,鸿仙是他的字,出生于安徽合肥一个农民家庭。1908年,他赴上海投身革命运动,加入同盟会,与章炳麟、宋教仁、陈其美、于右任等在上海创办《民呼日报》,由范鸿仙任主笔,以“孤鸿”为笔名发表了很多揭露清王朝黑暗腐败的文章。孙中山先生发动武装讨袁的二次革命时,范鸿仙亲笃芜湖发兵讨袁。二次革命失败后,范鸿仙流亡日本,1914年受孙中山之命,返回上海发动反袁军事斗争。当年9月20日清晨,范鸿仙在戈登路的寓所起草军书时,被袁世凯派遣的凶手杀害,年仅32岁。 
范鸿仙被害的消息传出后举国震惊,孙中山先生电召李贞如前往日本,亲自慰问,并答应革命成功后为范鸿仙举行国葬。1935年,国民党中央追赠范鸿仙为陆军上将,同年派人自上海迎回范鸿仙灵柩,次年在停灵处举行公祭仪式,国民党政府及各界人士在钟山陵园为范鸿仙举行了国葬。 
紫金山很大,我们也没打算一次游览完,所以就这样结束了今天的行程,一切都刚刚好。 
自驾游:南京紫金山 
5月初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