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院“中国第一高楼”设计方案概述
同济院在上海中心大厦设计竞标中提交的方案以580米为核心高度,总建筑面积约50万平方米,是唯一进入第二轮评选的中国本土团队方案。该方案深度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建筑技术,试图在超高层建筑中诠释东方哲学内涵,虽最终未获采纳,但为本土超高层设计提供了重要思路。
同济院方案的核心设计理念与文化表达
传统文化符号的创新融合
方案外形灵感源自多重中国文化元素:以玉琮的端庄形态奠定整体轮廓,借鉴竹文化的生长韵律将建筑分为“八节”结构,底部向顶部逐渐收缩,模拟竹子的自然生长态势,同时暗合中国古代“九为至阳之数”的哲学象征(分节处含底部基座共九段)。
顶部造型的独特性
与金茂大厦尖顶、环球金融中心直线收尾不同,同济院方案以方正平直的四方形态收束天际线,通过点、线、面的几何组合形成“王者之气”,意图在陆家嘴建筑群中彰显统领地位。
方案的技术特色与功能布局
垂直分区与安全设计
建筑形体由下至上分为八节,每节分界处设避难层与空中景观平台,兼具设备层功能,既满足安全规范,又通过垂直空间划分形成“微型城市”体验,提升使用者的观景与休憩体验。
结构与空间优化
方案采用刚直的线条与简洁几何轮廓,摒弃流线型常规设计,通过加强层处理实现结构稳定,同时垂直整合商业、办公、酒店等功能区,实现高效的空间利用。
方案在竞标中的地位与历史意义
竞标历程
2006年上海中心大厦国际招投标中,同济院从19个方案中脱颖而出,成为整合后9个入围方案之一,并最终进入第二轮评选,是唯一入围的本土设计机构。其提案以0.1分的微小差距惜败于Gensler的“龙型”方案,展现了中国本土团队与国际顶尖事务所的竞争实力。
行业影响
方案首次在超高层领域系统运用中国传统器具与哲学符号,验证了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适配性,为后续本土超高层建筑的文化表达提供了“技术
+文化”融合的参考样本。
同类方案对比:同济院580米方案与其他竞标方案的差异
对比维度 同济院方案(580米) Gensler中标方案(632米) SOM方案(580米)
文化表达 玉琮、竹节、九数哲学等传统文化符号 流线型玻璃幕墙模拟“巨龙盘旋”意象 竹笋形态象征生长活力
结构形态 方正分段式,刚直几何轮廓 螺旋上升的流线型,减少风荷载 外露钢结构骨架+圆弧三角形平面
可持续设计 未明确提及专项技术 双层幕墙自然通风系统 双层玻璃幕墙+雨水回收+空中花园
高度定位 580米,强调文化内敛 632米,突出城市地标性 580米,侧重结构效率
方案未中标的可能因素分析
高度与城市地标性:Gensler方案以632米高度(中国第一、世界第三)更符合上海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形象需求,而同济院580米高度在视觉冲击力上稍逊。
技术创新性:国际事务所方案(如SOM的双层幕墙、Gensler的抗风螺旋形态)在可持续技术与结构优化方面更具亮点,同济院方案的文化表达未完全转化为技术突破点。
同济院方案虽未落地,但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转译、垂直空间的人性化设计,至今仍为中国超高层建筑如何平衡“全球语境”与“本土身份”提供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