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流传着一种说法:秦可卿是废太子的女儿,她参与了废太子叛乱的活动,叛乱失败后,为了不连累贾府,她不得不选择自尽。皇帝得知秦可卿的死讯后,出于不信,特意派遣大太监戴权和北静王水溶出席她的葬礼,实际上是想确认秦可卿的确已去世。用现代的说法来讲,他们的任务可谓是“验尸”。
关于“废太子之女”的这一说法,漏洞百出,自相矛盾,实在无法在一篇简短的文章中全面阐述。今天,我只想探讨一下“北静王验尸”的说法是多么荒诞。
首先,北静王出席葬礼的时间是在秦可卿出殡的途中。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逝者入殓、封棺,通常都是在家中停灵期间进行的。根本没有听说过棺材盖板活生生摆着,直到抬往墓地时才开始钉钉子的。因此,从切实的角度来看,抬着棺材走这么远,难道不担心棺材的顶盖掉落吗?
因此,在出殡的路上,北静王到达时,秦可卿的棺材早已钉好、封闭完毕。这时候想要进行“验尸”,根本是不可能的。
不仅北静王在出殡途中,就连大太监戴权也不可能亲眼目睹秦可卿的尸体,无论棺材是否已经钉好。即使没有封棺,甚至秦可卿的遗体仍在“停床”阶段,她毕竟是年轻的女性,而戴权与北静王又并非血亲,何必去瞻仰她的尸体呢?
若未能亲眼见到尸体,“验尸”的论断就显得毫无依据。难道仅凭贾府的丧礼规模和排场,就能判断秦可卿是真死还是假死吗?若果真想伪装,反而应该做得更加逼真、更加有说服力。
抛开“验尸”这一荒唐的说法,我们再来看北静王为何要亲自出席秦可卿的葬礼,作为一名郡王的他,确实有其理由。尽管北静王的地位崇高,他与贾府之间素来有着良好的交往关系。除了北静王之外,“四王”都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贾敬的生日宴上,四王、六公、八侯都派人送来贺礼;而在秦氏的出殡仪式上,路旁高架的彩棚、摆设席位、奏乐和歌,皆是东平、南安、西宁、北静四家郡王相应的礼节。这都合乎人情往来。
然而,北静王却在“五更入朝、公事一毕后”,换上素服,乘坐华丽的轿子,在轿子前鸣锣招魂,以此身份到达葬礼现场。他虽然声称是特地前来祭奠,但实际上水溶在致以问候后便“回头命长史官主祭代奠”,并未亲自参与祭奠仪式。
然而,不亲自祭奠的他为何还要亲自前来呢?让我们看看接下来的表述:“那一位是衔玉而诞者?几次想见一见,却总是因琐事而未能如愿,今日既然来了,何不请他来一会?”原来,他此行的目的,正是为了那位“衔玉而诞”的宝玉。
在遥远的扬州,宝玉的衔玉而诞不仅成了话题,连北静王这个风流潇洒、从不拘泥于官场礼法的年轻人,对宝玉的兴趣可想而知。然而,作为郡王,他不可能随意招呼一名官宦人家的无职少年,更不能主动前往荣国府去邀请宝玉。他必须有一个“偶遇”的契机,才能与宝玉建立联系。
因此,顺路参加贾府的葬礼,就成为了北静王设计好的与宝玉相遇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