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3阅读
  • 2回复

[猎奇]古代的碎银子是怎么来的? [7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527801728
道友贴图厅主管

UID: 1461284

精华: 7
职务: 山庄总管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72605
金币
85706
道行
37009
原创
2344
奖券
4776
斑龄
134
道券
1061
获奖
0
座驾
电动三轮
设备
相机:索尼NEX-3N
 摄影级
中级认证
在线时间: 43291(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05
最后登录: 2025-08-0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3:06



古代的碎银子只有一个来源,那便是银锭剪碎而成。但了解古人用银子交易的过程,瞬间不想穿越了。

银子这东西,在古代是作为货币存在的。当然,在明清以前,白银和黄金的流通范围还很小,人们大多数使用的是铜板。明以后,白银才普遍被作为货币使用。

所以,在阅读明清小说时,我们经常能看到关于碎银的情节描写。

譬如《金瓶梅》第一回里,西门庆称了四两银子让小厮去购买猪羊鸡鸭和金华酒等物品;



而在《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路过女儿国一节,在他们临走时,文中写道:

那女王又赐出碎金碎银一盘,下龙床递与行者道:“你三人将此权为路费,早上西天。待汝等取经回来,寡人还有重谢。”

直到一百多年前,人们还在使用白银作为货币,譬如仲芳氏的《庚子记事》十月初七日就有记:

“香油每斤银一钱四分,猪肉每斤银一钱。”

那么,白银在古代,究竟是怎么流通的?

无论任何时代,钱币都是由国家设有的专门机构来铸造。譬如在清朝,北京东城石大人胡同的宝源局和北新桥的宝泉局,都是专门铸造钱币的官方机构。

但是银子,却不一定是官方浇铸的,而且市面上的白银大部分都是民间的炉房和银楼浇铸的。

这些新浇铸出来的银子,有每个一百两、五十两的大元宝,次一级的,是每个十两、五两的银锭,最小的也是每个一两的银锞子。

可是呢,在古代,银子的购买力是很强的。譬如在《红楼梦》里,刘姥姥一家五口的农户一年全部花销也才20两银子;而晴雯、麝月这些比较体面的丫头每月月钱是一吊钱,还不到一两。

这还是在清朝的购买力。



在写于明朝《金瓶梅》中,银子的购买力更强,如西门庆“用五两银子另买了一个丫头,名称小玉,服侍月娘,又替金莲六两银子买了一个上灶丫头,名唤秋菊”。

而当武松为了要证人帮忙打官司而摸出五两碎银子给郓哥时,接过银子的郓哥是这么寻思的:

“这些银子也够盘得三五个月,便陪他(武松)打官司也无妨?”

由此可知,那个时代的底层市民,一个月的生计大概一二两银子就能搞定。

所以现在有些古装剧里,一顿普通饭菜动辄十几两银子,一个赌徒动辄输掉上千两银子,是非常不符合史实的。

而显然,在日常购买活动中,极少有物品的价格会超过一两银子,像前文我们例举的,“香油每斤银一钱四分,猪肉每斤银一钱。”如果是一大家子,一次性购买两斤猪肉,那也只需要白银两钱,那么如果给出去的是五两的银锭,该怎么操作?



银子这东西,不像钞票或者钱币一样,看的是“币值”,银子流通看的是重量。所以如果你要用五两银锭购买两钱的猪肉,有两种方式,要么剪掉自己的银锭,将二钱碎银付给店家,要么店家收下你五两银锭,找给你四两八钱的碎银。

无论哪一种方式,你手中多了一把碎银子。

除了找零,碎银的来源还有一种,那就是剪断验明真假。

如前面我们说的,银子大多由民间炉房和银楼浇铸,而这些老板人品参差不齐,有的会偷偷在银锭里面灌铅,就是表面一层薄薄的是银子,但是中心都是廉价的铅。

譬如在明清小说《醒世恒言》中,写到一个名叫强得利的地痞流氓,骗得人家二锭大银子,就去找银匠倾销,这银匠见过无数真银假银,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一眼就看出他的银锭是假的:

“大郎被人哄了,这是铁胎假银,外边是细丝,只薄薄一层皮儿,里头都是铅铁。”

强得利不信,老银匠便给他剪开,果然那银皮裂开后,露出了假货,

因此,为了避免收到假银锭,大部分人在交易中收到银锭时,会将其剪断。而经过这么一剪,如果是真的银锭,那很自然就变成了碎银。



如此看来,古人使用白银购物似乎也不太复杂,无非最多比我们今天使用钞票多一道“剪银子”的程序而已。如果这么一想就错了,虽然是剪银子,但其繁琐程度超乎你想象。

在《红楼梦》第五十一回,丫头晴雯生病,贾宝玉命人从外边请来一个大夫为她看病,因为不是自家合约的大夫,所以要给人家车马钱。丫头麝月就和贾宝玉去找钱,文中写道:

“于是开了抽屉,才看见一个小簸箩内放着几块银子,倒也有一把戥子。麝月便拿了一块银子,提起戥子来问宝玉:“那是一两的星儿?”宝玉笑道:“你问我?有趣,你倒成了才来的了。”麝月也笑了,又要去问人。宝玉道:“拣那大的给他一块就是了,又不作买卖,算这些做什么?”麝月听了,便放下戥子,拣了一块,掂了一掂,笑道:“这一块只怕是一两了,宁可多些好,别少了,叫那穷小子笑话。不说咱们不识戥子,倒说咱们有心小器似的。”那婆子站在门口笑道:“那是五两的锭子夹了半边,这一块至少还有二两呢!这会子又没夹剪,姑娘收了这块,再拣一块小些的吧!”

并非为了凑字数,这段精彩的文字实在无法做删减。在这段描写中,可以知道,富贵豪门如贾府,最多也就放一把戥子,这戥子是小型的秤,专门用来称金银等轻量物品的重量的。至于剪银锭的“夹剪”,却不是家家户户会备有的。

为什么?

因为夹剪的操作并不方便。



古代剪银锭的夹剪,形状是剪刀的样子,但剪口很短,剪柄又长又粗,其中一只剪柄被固定在木案上,另一只剪柄可以随意张合。在使用夹剪时,一只手拿着银锭放在夹剪的刀口,另一只手扶着那只可以活动的剪柄,然后斜着身子用屁股狠狠往那剪柄一坐,银锭就被剪成两半了。

虽然吧,这白银算是比较软的金属,但单靠一只手压这银锭,压力还是不够的,而且还非常费劲。此外,如果遇到不太有规则的小银块,在夹剪的过程中是很容易打滑的,夹剪的人因此会伤到手,甚至还会在坐下剪柄那一刻摔下来。

所以夹剪银子,需要身经百战的经验。这些人大多是银楼、钱庄、炉房等银钱业的学徒,一些规格大的店铺学徒也会操作。



是以,即便怡红院备有夹剪,那些娇滴滴的丫环也是不会用的。当然,像贾家的银库中就肯定会有夹剪,而且下面的伙计都必须会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银块最小只能剪到二三钱大小的碎银,就不能再往小剪了,所以在人们使用碎银时,还需要用到单位更小的铜钱搭配。

总结上面的信息,我们可以看到,想在古代买件东西,你得揣着沉甸甸的银子,看好要买的东西后,给店家银子,如果是大银锭,你得找到夹剪将其夹开证明它是真银子(店家非常信任你除外),如果是真的,因为夹剪剪的银子重量并不能保证准确,只能估摸个大概,这时你将这块银钱给了店家,双方开始放在戥子上称重量,多了店家给你找些更零碎的银子,或者用铜钱代替,反之亦然。



除了交易时需要反复称量重量、需要借助夹剪,人们还得顾及到该银块的纯度成色的问题,一番操作下来麻烦到你难以想象。细想前几年刮起的“穿越风”,无数少女梦想着穿越到古代体验生活,只怕单是买东西这一项,她们都要打退堂鼓吧。

1条评分金币+12
huozm32831 金币 +12 - 3小时前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忘 记 签 到 是 最郁闷的事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73478
金币
318467
道行
2004
原创
2409
奖券
2855
斑龄
36
道券
103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9256(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8-0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23:39
古代银子交易的复杂性

古代银子作为货币的流通方式确实非常复杂,这从你引用的详细描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让我们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这一问题。

1. 银子的来源与形式

在明清时期,白银逐渐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银子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大元宝、银锭和银锞子等。这些银子大多由民间的炉房和银楼浇铸,而不是官方机构。因此,银子的纯度和重量可能会有所差异。

2. 银子的购买力

银子在古代的购买力非常强。例如,在《红楼梦》中,刘姥姥一家五口一年的花销才20两银子,而晴雯、麝月这些比较体面的丫头每月月钱还不到一两。这说明在清朝时期,一两银子的价值非常高。而在《金瓶梅》中,银子的购买力更强,如西门庆用五两银子买了一个丫头。

3. 碎银子的来源

碎银子主要有两个来源:
- 找零:在交易中,如果使用的是大银锭,需要剪开找零,这样就产生了碎银子。
- 验明真假:为了避免收到假银锭,人们在交易中会将银锭剪开验明真伪。如果银锭是真的,剪开后自然就变成了碎银。

4. 交易过程的复杂性

古代使用银子进行交易的过程非常繁琐:
- 称重:由于银子的价值是按重量计算的,因此每次交易都需要用戥子(一种小型秤)来称重。
- 剪银:如果使用的是大银锭,需要找到夹剪将其剪开。这个过程不仅费劲,还需要一定的技巧。
- 验纯度:除了称重,还需要检查银块的纯度成色,以确保其价值。

5. 现实中的不便

从你引用的《红楼梦》中的例子可以看出,即便是富贵豪门如贾府,也只备有一把戥子和夹剪。这些工具的操作并不方便,尤其是夹剪,需要很大的力气和技巧。因此,普通百姓在日常交易中使用银子会更加困难。

结论

古代使用银子进行交易的过程确实非常复杂和繁琐。这不仅涉及到称重、剪银和验纯度等多个步骤,还需要特定的工具和技巧。因此,现代人如果穿越到古代,可能会因为这些复杂的交易过程而感到不适应。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现代货币系统更加便捷和高效,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加轻松地进行交易。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3小时前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7870
金币
300054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7363(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8-01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16小时前
古代碎银子的来源
古代的碎银子主要是通过将较大的银锭或银块人为裁剪或切割成较小的块状来获得的。这种做法在古代社会中非常普遍,尤其是在银子作为一种流通货币被广泛使用的情况下。以下是关于古代碎银子来源的详细解释:

银子的流通与使用
在古代中国,银子作为一种贵重金属,很早就进入了市场经济体系,并在某些时期成为重要的流通货币。然而,在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之前,银子在民间的流通并不广泛,更多时候是贵族阶层使用的通货,或者用于制作首饰1。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明清时期,银子逐渐在民间流通开来,成为一种常见的交易媒介。

碎银子的产生过程
由于人们在日常消费中不可能总是使用整块的银子,因此需要将其裁剪成若干小块,以便于交易和找零。这种裁剪过程通常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的,例如,当一个人需要用银子购买价值较小的商品时,就会将大块的银子剪成适当大小的小块1。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碎银子会在市场上反复流通,不断被氧化和磨损,最终形成各种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碎银子。

称量与交易
为了确保交易的公平性,古代人发明了一种称为戥子的精密称重工具,用于称量碎银子的重量。戥子是一种小型称重仪器,能够精确到厘,不仅用于称量银子,还用于称量其他贵重物品,如中药材和香料等3。在交易过程中,账房先生会使用戥子对银子进行称重,以确定其价值,并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裁剪或兑换成铜钱。

碎银子的特征
古代的碎银子通常具有不规则的形状,大小不一,表面可能会有氧化形成的黑色斑点或痕迹。由于银子的纯度和提炼技术有限,这些碎银子在长期使用和流通中会变得较为粗糙和暗淡。尽管如此,它们仍然是当时重要的交易工具,尤其在缺乏标准化货币的情况下,碎银子的灵活性使其在民间交易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综上所述,古代的碎银子主要是通过人为裁剪较大的银锭或银块而来的,这种做法在银子作为流通货币被广泛使用的情况下尤为常见。碎银子的产生和使用反映了古代社会在货币流通和交易方式上的特点和需求。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3小时前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