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WAIC算力基础设施观察:从参数竞赛到场景深耕
——国产化全链路突破与务实落地成主旋律
(2025年7月28日,农历闰六月初四)
---
一、核心趋势:算力基础设施的“去泡沫化”转型
与往届WAIC相比,今年算力展区呈现显著变化:
1. 参数竞赛退潮
- 厂商不再突出单一性能指标(如TOPS、显存带宽),转而强调实际场景效能(如能耗比、碎片化资源调度)。
- 讨论焦点转向低成本部署、垂类软硬件整合等务实议题。
2. 国产化从“单点突破”到“全链路覆盖”
- 供应链风险倒逼国产化向架构设计—工具链—整机—场景全环节延伸。
- 典型案例:
- 沐曦曦云C600:自研XCORE 1.5架构+HBM3e显存,支持AI训练/科学计算,全链路国产化适配。
- 中昊芯英“刹那”TPU:存算一体设计+Chiplet封装,集群扩展达1024片,能耗降30%。
---
二、国产算力“高低搭配”生态成型
1. 高端底座:华为昇腾384超节点
- 技术突破:384卡NPU互联,带宽提升15倍,适配80+大模型(星火、DeepSeek、Qwen等)。
- 行业落地:覆盖金融、政务、油气等场景,构建“算力-模型-应用”闭环。
2. 轻量化方案:摩尔线程细分场景攻坚
- MTVSR视频超分技术:端侧实时2-4倍超分,SDK集成播放器/浏览器,降低内容创作成本。
- 12项行业Demo:生命科学、物理仿真等长尾需求覆盖,打通算力应用“最后一公里”。
---
三、未来挑战与机遇
1. 生态协同:国产芯片需加速与操作系统(如OpenHarmony)、编译器(如LLVM国产分支)深度适配。
2. 成本控制:HBM3e等高端存储依赖进口,国产替代(如长鑫存储)进度关键。
3. 场景定义权:从“适配现有需求”转向与行业共创新场景(如AI+科学实验自动化)。
> 总结:2025 WAIC揭示算力产业已进入“国产化深水区”与“价值回归期”,厂商竞争焦点从技术参数转向“谁更能解决真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