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IC展现国产算力发展新趋势:从参数竞赛转向务实创新
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国产算力基础设施的发展呈现出显著的转型特征,“参数竞赛”的时代逐渐落幕,行业聚焦点转向更为务实的全链路国产化、场景化应用及效能优化等方向,标志着国产算力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12。
国产算力的转型方向与行业特征
从“参数比拼”到“场景落地”的务实转向
往届WAIC展会上常见的芯片性能参数(如算力峰值、制程工艺)醒目标注现象大幅减少,厂商更注重将技术指标融入具体产业解决方案。例如,沐曦最新GPU曦云C600未公开性能参数,而是强调其搭载HBM3e显存对大模型数据吞吐的支撑能力,以及与云端训练、AI for Science等场景的适配性12。现场讨论聚焦“碎片化算力统筹”“低功耗低成本”“垂类软硬件整合”等实际问题,反映出行业从技术单点突破向系统性落地的转变1。
全链路国产化加速推进
受全球供应链波动及“卡脖子”风险驱动,国产算力厂商已从单一芯片国产化,拓展至“架构设计-软件生态-产业落地”的全链路自主可控。典型案例包括:
沐曦:自研XCORE1.5架构及指令集,实现编译器、驱动程序、卡间互联协议的全栈自研,基于曦云C500芯片的服务器方案已完成国产化闭环12。
中昊芯英:采用自研IP核与存算一体设计,推出“刹那”系列TPU,通过Chiplet技术实现2.5D封装,能耗降低30%,支持1024片芯片集群互联,单集群稀疏算力达400P(TF32)12。
华为:展示“384超节点”系统,实现384卡高速总线互联,已适配超过80个大模型(如讯飞星火、Qwen),覆盖金融、医疗等多行业场景12。
多元技术路径与场景适配深化
厂商不再单一追求GPU路线,而是根据场景需求探索差异化方案:
训推一体GPU:如沐曦曦云C600支持混合精度计算,面向通用AI训练与推理1。
专用TPU:中昊芯英“刹那”TPU聚焦高能效比,已适配AIGC、无人驾驶、蛋白质结构预测等场景2。
集群化算力:华为“泰则”计算集群通过软硬协同实现超千亿参数模型支撑,凸显算力规模化应用能力1。
国产算力发展的核心驱动与未来方向
驱动因素
外部压力:海外技术限制促使自主可控需求升级,全链路国产化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布局”1。
市场需求:大模型训练对显存带宽、集群扩展的需求,推动厂商优化存储架构(如HBM3e)和互联技术23。
生态协同:芯片厂商与服务器厂商、行业应用企业深度合作,加速“芯片-软件-整机-场景”链条落地1。
未来趋势
效能优先:低功耗、低成本将成为算力竞争核心指标,存算一体、Chiplet等技术持续渗透12。
场景定制:针对金融、医疗等垂类行业的专用算力方案增多,轻量化技术推动算力普惠3。
生态开放:厂商通过开源软硬件生态(如华为升腾的模型适配支持)降低行业应用门槛2。
本届WAIC表明,国产算力已进入“脱虚向实”的关键阶段,通过技术自主化、场景深度化、生态协同化的多重突破,正构建起更具韧性的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