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段子落到中国足球,其实只剩一句大白话:
“规矩写得像巴黎,做法做得像村里;
流程比谁都正规,结果比谁都离谱。”
一、八条标准,二十年没长出第九根骨头
2002 年定下的那八条——友好、诚恳、理念、年富力强、辉煌履历、理论水平、带过国家队、价格合理——到今天一字不差地复制粘贴。
它像一张永远不会错的“政治正确”清单:
• 既没说中国队要踢什么阵型,
• 也没说青训断档、联赛萎缩、球员能力曲线到底需要怎样的教练 DNA 去适配。
结果就是:
• 佩兰先高强度后防反,
• 里皮想打整体却凑不齐技术点,
• 扬科维奇干脆蹲坑 5-4-1,
• 伊万又试菱形中场……
十年九帅,踢法像电风扇换挡,足协却还在用 20 年前的八条“普世美德”找答案——
这不是选帅,是“玄学招聘”。
二、流程越公开,内定越丝滑
段子四句话,句句命中:
1. “用流程的合规性来保证结果的正确性”——竞聘答辩、专家打分、媒体到场,全套戏服齐全;
2. “用程序的合法性来验证内定的合理性”——排序第一的永远落选,第二名反而“意外的惊喜”;
3. “用竞争的激烈性来证明价格的合理性”——绯闻名单里放几位世界杯级教练,最后签约的却是“性价比更高”的;
4. “用博弈的复杂性来确定权力的唯一性”——领导换了,口味变了,打法随之 180° 调头。
工程项目好歹能在图纸上遮羞,
国足却每 90 分钟就要脱光一次给人看,
于是露馅速度世界第一。
三、“谁来选”比“选什么”更致命
日韩也吵架,也内斗,也下课,
但人家吵架的层面是:
“技术委员会认为 A 教练高位逼抢更适合国家队现有脚法,
主席倾向 B 教练的控球体系”,
吵完以后,责任主体仍是技术委员会。
我们这边:
• 12 强赛还在踢,主教练已被连夜“做掉”,
同机返京的足协领导居然不知道;
• 专家小组打分第一名的教练“被领导否了”,
球迷骂专家“眼瞎”,专家背锅到自闭。
一句话:专业人说了不算,说了算的人不专业。
四、技术总监能破局吗?
这次足协把选帅权交给“技术总监 + 外籍专家团队”,
理论上是在模仿日韩的“技术委员会负责制”。
但要真做到,需要三条硬杠:
1. 人事权:技术总监签字就算数,而不是“仅供参考”;
2. 预算权:年薪、助手团队、保障方案由技术总监统筹,领导只批总额不批细目;
3. 问责权:带队成绩不达标,技术总监和主教练一起下课,而不是让主教练一个人背锅。
缺一条,就又回到“流程很合规、结果很内定”的老路。
五、把段子写死,需要一场真正的“技术革命”
• 先写技战术白皮书:国家队未来四年到底踢哪种足球?
• 再拆能力清单:需要教练具备哪些具体 DNA(高位逼抢经验?三后卫履历?U23 使用习惯?)
• 建立数据库:给所有潜在教练打标签,而不是等经纪人投喂;
• 最后,让技术总监对这份白皮书终身负责。
否则,再过二十年,
我们还会看到同一篇招聘公告:
“需待人诚恳、理念先进、价格合理……”
而中国队,依旧在亚洲四流与五流之间仰卧起坐。
段子好笑,现实难笑;
把流程玩成魔术,
足球就会在众目睽睽下一次次拆穿魔术。
不想被继续骂,
就先让专业的人,真正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