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德兴在多篇文章中详细分析了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选帅的问题,指出了几个关键点。首先,他提到中国足协真正意义上的自主选帅始于2002年世界杯结束之后,并且当时设定了八个标准来选择合适的教练2。这些标准包括教练对中国的态度、合作能力、足球理念、管理能力、执教经历、理论水平以及价格合理性等。
然而,尽管这些标准看似全面,但它们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即中国男足国家队的技战术打法始终没有明确的方向。自2002年以来,中国足协的选帅标准几乎没有变化,但国家队的成绩并没有显著提升。马德兴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中国足协未能给出一个明确而清晰的答案,即中国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主教练2。
此外,马德兴还指出,中国足协内部存在严重的非专业决策现象,即决策往往由行政思维主导,而非足球思维。这意味着,选帅的过程往往受到领导个人喜好的影响,而不是基于球队的实际需求2。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中国足协计划由外聘的技术总监(大概率是外籍教练)来牵头负责新一任国家队主教练的竞聘工作,而不是像以往那样由各个部门的负责人自行牵头搞竞聘2。这一举措被视为积极的变化,有助于提高选帅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总之,马德兴认为,要解决国足选帅的问题,必须明确几个关键的“W”问题:我们要找什么样的教练(What kind)、去哪里找(Where)、谁去找(Who)、怎么谈(How)等3。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选帅过程更加科学合理,从而为中国足球带来实质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