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留下绝世珍宝,孙媳妇守护25年后上交国家
绝世珍宝的由来
咸丰十年,左宗棠遭人 弹 劾陷入困境,时任工部尚书、军机大臣的潘祖荫不顾性命,三次冒死上书营救,咸丰皇帝最终被感动,留下左宗棠一命。左宗棠东山再起后,为感谢潘祖荫的救命之恩,将珍藏多年的传世珍宝大盂鼎送给潘祖荫。几年后,左宗棠又花300两黄金买了大克鼎送给潘祖荫。这两只大鼎都是西周时期的宝物,距今将近3000年历史。从此,潘家人视此二鼎为骄傲,刻了一枚“天下三宝有其二”的印章作为纪念,二鼎也成为潘家的传家之宝。 大盂鼎通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大克鼎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千克。
孙媳妇守护宝鼎
孙媳妇潘达于原名丁达于,1902年生于苏州,17岁嫁进潘家,然而嫁入潘家才三个月,丈夫就去世了,且没有留下子嗣。在潘承镜去世的第二年,潘祖年决定让丁达于改姓为潘,继承守护宝鼎的重任。当时的潘达于年仅20岁,但她聪明伶俐、作风刚正,颇有能力。为了接续潘家香火,她从家族孙辈中选来潘家懋作为继子,潘家懋最终长大成人,接续了潘家香火。 在守护宝鼎的过程中,潘达于面临诸多挑战:
权贵觊觎:最危险的一次是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端方前来“借宝”,潘达于不敢不借。幸好,时值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中垮台,端方成了断头鬼,宝鼎才未落入他人之手。20世纪30年代中期,国民党政府某位政界要员希望举办展览会,劝说潘家将两件大鼎拿出来参展,潘达于心中清楚,一旦大鼎到了展览会上,必定有去无回,便婉言谢绝了政府的邀请。
战乱威胁: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开始,苏州危在旦夕,潘达于带着家人到光福一带避难,但她时刻牵挂着家里的宝鼎。1937年中秋节,她悄悄回到苏州家中,叫来家里的两个匠人做了一个结实的大木箱,将宝鼎放入后盖上箱盖,填平泥土,按原样铺好方砖,还在埋鼎的位置上放上了案几、八仙桌等家具,看不出丝毫痕迹,之后又回到光福避难。
日军进入苏州后,来到潘家大院,威逼潘家人交出两尊宝鼎,留守的佣人都推说主人不在,不知道宝物的事情,宝鼎躲过了日军的搜查。1941年,埋在地下的木箱盖子腐烂,箱盖上的泥土、方砖发生塌陷,潘达于和儿子潘家懋及家人一起把藏在地下近4年的大鼎挖了出来,此后,两只大鼎被放在一间不被人注意的屋子里,与破衣杂物、旧家具堆放在一起,有惊无险地躲过一次又一次次劫难。
无偿上交国家
1952年,潘达于写信给了上海博物馆,请求捐献宝物。博物馆的专家看了宝鼎之后,惊讶地发现消失60多年的稀世国宝原来藏在了垃圾堆下。此时,潘达于已经守护了国宝25年。博物馆将宝鼎运走时,她不禁流下了泪水。进入70年代后,潘达于又将祖父珍藏的古董400多件无偿捐给了上海博物馆。当时的潘家早已经衰败,潘达于每月靠50块钱补助度日,女儿在学校教书,每个月也才70块钱收入。如今这对宝鼎价值超过百亿,成为了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国家将其定为绝世珍宝,永久禁止出国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