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0阅读
  • 2回复

[居家生活]血管有没有变“脆”,看走路就知?血管“脆”的人,身体有4迹象[11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9447
金币
2679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8
奖券
17679
斑龄
195
道券
1054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1567(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5-1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5:16

有些人走起路来飘飘的,好像鞋底踩着棉花,有些人走几步就要打个哈欠,耳朵还总嗡嗡响,这些事看着像是小毛病,实则藏着大信号。
真要问血管有没有出问题,去医院拍个CTA当然准,但那不是每个人都能天天去拍片检查的。
老年人身体的很多小表现,其实就能看出血管是不是已经开始“变脆”了。特别是走路的样子,看似腿脚的事,实则是整套血液循环系统的写照。

血管一旦“脆”了,不一定先从胸口疼、血压高这种典型病状开始,往往是从一些边边角角的反应慢慢漏出来的。
像总是打哈欠这事儿,很多人都以为是没睡好,其实背后的机制比想象中复杂。
打哈欠不光是困了,它还是身体的一种自发“重启”动作,是为了补充氧气、刺激脑部血流。
如果一个人白天打哈欠次数明显多,又不是因为熬夜或精神疲劳,那极可能是大脑供血不足。
大脑的供血靠的是颈动脉系统,这一系统一旦血管弹性下降、管腔变窄,供氧就跟不上。

2021年中山大学的一项小样本观察中,发现颈动脉硬化的老年人群体,平均每天打哈欠次数比健康对照组高出近60%。这不是偶然,而是血管“脆弱”的生理反馈。
耳鸣这回事也容易被误解成听力老化,其实在很多场景下,它是血管功能衰退的一种暗示。
耳蜗是个极度精细的器官,它依赖微血管供血,一旦微循环不畅,耳蜗细胞代谢就出问题,听觉中枢就可能接收到“杂音”。
特别是那种突然性的耳鸣、单侧耳鸣,往往跟血管痉挛、短暂性缺血有关。
北京协和医院曾经做过一组病历复盘,发现有近30%的老年突发耳鸣患者,在一年内被确诊为脑动脉硬化或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这说明耳鸣根本不只是“耳朵的问题”,它其实是血管状态在用另一种方式发声。
有些人走路走得好好的,忽然脚下一滑,身体晃了下,但又没啥实质障碍。
这种“走路不稳”,尤其是早上起床或者蹲久站起后的不稳,其实就是小脑、前庭系统供血不足的结果。
小脑控制平衡和精细运动,供血来源是椎基底动脉系统,这个部位的血管非常细,特别容易受血脂、动脉硬化影响。
一旦血管变脆、弹性变差,血流供应一波动,就容易让人产生“位置感”丧失。

有时候甚至不是腿没力气,是脑子没接收到身体位置的准确信号。香港中文大学的一项跨龄实验提到,60岁以上人群中有走路不稳症状的,与基底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接近0.68,属于中高强度相关,不能忽视。
记忆力减退是更“隐形”的警报器。
大脑的海马区为我们管理记忆的关键区域,其能量需求极高,对血流的依赖亦极为敏感。
血管变脆了之后,局部微循环一旦供不上,神经元就会处在“低氧低能”状态。记忆力下降不全是老化,很多时候是脑血流质量的问题。
2018年美国国立老龄研究所用fMRI做过实验,发现血流速度减慢的老年人群体,在记忆任务中的反应延迟明显比对照组多出1.5秒,而这些人中将近一半在两年内被确诊为轻度认知障碍。

也就是说,记忆的滑坡往往早于“脑萎缩”,而背后的起点,就是微血管的弹性丧失。
有人总觉得这些症状太琐碎,不像大病,其实慢性病就是靠这些“小毛病”支撑出来的。
血管变脆的关键不光是脂肪堆积,真正让血管功能衰退的,是内皮细胞的疲劳损耗。
这个角度说出来不常见,但在医学上早就有明确证据。
血管的内皮细胞像是它的“皮肤”,一旦这个“皮肤”老化、脱落、炎症增多,整条血管就会失去弹性、变得脆弱。

西班牙马德里一项大规模人群研究曾指出,老年人中内皮功能障碍与认知下降、走路不稳等症状之间的相关性非常显著,超过0.74,而高于这个标准的疾病关系,在流行病学中已经算非常明确了。
如果血管内皮细胞出了问题,血管就像气球皮老化,一拉就裂,不拉也慢慢渗。
这时候哪怕血脂不算高、血糖不算高,也会出事。
内皮细胞代谢异常还会影响一氧化氮的合成,这种气体在血管中起着“润滑剂”的作用,一旦缺了,血管容易痉挛、收缩,时间长了动脉硬化、斑块形成、血栓都有可能出现。
这种内在机制才是“血管脆”真正的生物学基础,而那些哈欠、耳鸣、走路不稳、记忆差,都是被“牵连”的表现。

不止如此,内皮功能还影响到身体的整体“代谢同步率”。意思是,血管一旦“指挥系统”出问题,营养物质的输送就会失衡,神经系统、激素系统跟着也容易紊乱。
美国梅奥诊所2022年一项内部资料显示,血管内皮健康的人,睡眠质量、自主神经功能、胰岛素敏感度都明显好于同龄人,而内皮损伤严重者常常伴随夜间醒多、晨起血压冲高等问题。
这说明,血管其实不是“独立系统”,它是维系身体多环节运转的“根”。
很多老年人都在补钙、防骨折,却没想过其实血管更需要保护。

有意思的是,血管和骨头的“老化进度”其实是联动的,研究者称之为“钙化耦合”。
有研究显示,动脉钙化程度高的人,骨密度往往也低。
这种“钙跑错地方”的现象,很大程度上也跟血管的脆弱化有关,说明血管不只是软不软的问题,还跟身体的矿物质调控有深层联系。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33252
金币
163539
道行
20030
原创
757
奖券
77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4564(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5-1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17:11
血管变“脆”与身体迹象
血管变“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身体的某些表现来察觉,走路时的状态以及身体的其他迹象都可能反映血管的健康状况。以下为你介绍血管“脆”的人可能出现的 4 种身体迹象:

走路异常
当血管变“脆”,血管通道变窄,血液流动受阻,腿部肌肉无法获得足够的血液供应,在运动时就会出现异常表现。比如走路时可能会感到腿部酸痛、乏力,这是因为运动时肌肉需要更多血液支持,但变“脆”的血管难以满足需求。严重时甚至会出现间歇性跛行,即行走一段距离后,因腿部疼痛而被迫停下休息,休息后疼痛缓解,可继续行走,但行走一段距离后症状又会再次出现。

血管容易破损
正常的血管富有弹性和韧性,不容易破损。而血管“脆”的人,其血管管壁变硬变脆,弹性降低,在受到较小外力或压力时,血管就容易破裂或损伤。例如抽血时,针眼处可能更容易出血,血甚至会从小皮管边冒出来;日常生活中,轻微碰撞后身上可能会出现青一块紫一块的现象,这是血液流到肌肉里的表现。

手脚冰凉、麻木
血液不仅供应氧气和营养,还会把体内的热量传递到各个部位。当血管变“脆”,血管内胆固醇和脂肪逐渐堆积,血管通道变窄,血液流动受阻,手脚就无法获得足够的热量和氧气,从而出现冰凉和麻木的现象。

血压异常波动
血管变“脆”会影响其正常的弹性和收缩功能,使得血管对血压的调节能力下降。这可能导致血压出现异常波动,比如血压突然升高或降低,而且难以通过常规的生活方式干预或药物治疗来稳定控制。长期的高血压又会进一步加重血管的损伤,形成恶性循环。此外,一些血管“脆”的患者在情绪激动、剧烈运动等情况下,血压波动会更加明显,甚至可能引发心脑血管意外事件

血管脆性与年龄的关系
血管脆性是指血管在受到轻微的压力或冲击时容易破裂的特性。血管脆性与年龄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以下是详细解释:

老化对血管脆性的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的自然老化会导致血管壁的弹性和韧性下降,这使得血管变得更加脆弱和脆性增加。老年人血管脆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血管内胶原组织和纤维蛋白的减少,这些成分对于维持血管的结构完整性至关重要。当这些成分减少时,血管壁的结构会发生变化,使得血管更容易在较小的外力作用下破裂,导致皮下瘀斑或血肿。

血管脆性的表现
血管脆性的表现主要是在较小的挤压力或撞击下容易发生血管破裂而出血,引起皮下瘀斑或血肿。这种情况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的改变。生理性的改变多见于老年人,而病理性的改变则可能涉及血管本身的疾病以及凝血因子缺乏的疾病。

如何应对血管脆性
对于老年人血管脆性增加的情况,可以通过口服维生素C和维生素E来部分缓解症状,这两种维生素有助于增强血管壁的弹性和抵抗力。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适量运动、均衡饮食、控制慢性疾病等,也有助于减缓血管老化的进程。

血管脆性的预防
预防血管脆性增加的关键在于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包括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保持饮食均衡,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糖分食物的摄入,多吃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和矿物质的食物;适量运动,增强血管弹性;以及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等不良习惯。

血管脆性确实与年龄有关,尤其是老年人更容易受到影响。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必要的医疗干预,可以有效地减缓血管脆性的增加,降低相关健康风险。

血管脆性人群的运动建议
血管脆性人群的血管较为脆弱,在选择运动时需要特别谨慎,应避免剧烈运动对血管造成过大负担。以下是一些适合此类人群的运动建议:

适合的运动类型
散步:散步是一种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改善血管健康。建议每次散步30分钟以上,每周至少进行5次。
瑜伽:这是一种柔和的运动方式,可以帮助放松身心,减轻压力,对血管健康有益。
太极拳:动作舒缓、连贯,有助于调节呼吸和身体的平衡,对血管的压力较小,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血管功能。
仰卧抬腿:平躺在床上,双手放在身体两侧,缓缓抬起双腿与地面垂直,坚持10秒后放下,重复10次。该动作能够增强下肢静脉的血液回流,防止血液淤积在下肢,从而降低静脉曲张和深静脉血栓的风险。

站立压腹:采取弓步姿势,双手抱在脑后,身体稍微后仰,然后上身前倾压腹,恢复原位。这个动作可以帮助打开腰腹区域的血管通道,促进血液流动,改善腹部血管的弹性,减少胆固醇在血管壁的沉积。
坐姿收腹:坐在椅子上,背部挺直,双腿前伸,缓慢弯曲双腿并抬起,同时收紧腹部,坚持5秒后放下。此动作可锻炼腹部肌肉,促进腹腔静脉的血液回流,改善心肺供血能力。

快步行走:属于简单方便的有氧运动,建议每天步行30分钟,并保持每分钟80 - 120步的频率。快步行走时,全身的血管会随着心跳和呼吸节奏而加快血液流动,犹如给血管做了一次全面的按摩。
手臂绕圈:将双臂平举,与肩膀齐高,缓缓绕圈。可以先顺时针绕圈10次,再逆时针绕圈10次。这一运动可以有效促进上肢的血液循环,特别是增加肩颈部位的血流量,有助于缓解久坐带来的肩颈僵硬,还能帮助预防上肢动脉硬化和血压异常。

运动强度与时间安排
逐渐增加强度:在开始运动时,应该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以避免过度劳累和受伤。建议从每周2 - 3次,每次10 - 15分钟开始,然后逐渐增加到每周3 - 5次,每次30分钟以上。
保证有氧运动时间: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车、游泳等。

其他注意事项
力量训练:每周可进行至少两次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仰卧起坐等,有助于增强肌肉和骨骼,提高代谢率,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但要注意控制重量和次数,避免过度用力。
注意休息:运动后要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同时,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心理状态也有助于血管健康。

避免不适宜运动:应避免爬山、马拉松长跑、杠腿运动等不适合的运动。爬山对体力和耐力要求较高,老年人爬山时容易摔倒或扭伤,且会加剧膝关节磨损;马拉松长跑对心脏和呼吸系统负荷大,还会对膝关节造成较大冲击;杠腿运动不适合有血管硬化问题的老人,可能损伤腿部静脉,加速血管堵塞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51338
金币
140984
道行
2004
原创
2396
奖券
2610
斑龄
33
道券
93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4923(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5-12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17:44
血管“变脆”的预警信号与深层原因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忽视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身体反应,然而这些反应却可能是血管“变脆”的预警信号。通过深入了解这些信号及其背后的机制,我们可以更早地发现并干预血管健康问题,从而维护身体的整体健康。

一、血管“变脆”的预警信号

1. 频繁打哈欠
   - 表现:白天打哈欠次数明显增多,且非因熬夜或精神疲劳所致。
   - 机制:可能是大脑供血不足的表现,与颈动脉系统血管弹性下降、管腔变窄有关。当血管“脆弱”时,供氧跟不上,身体会通过打哈欠来补充氧气、刺激脑部血流。

2. 耳鸣
   - 表现:突然性耳鸣、单侧耳鸣等。
   - 机制:耳蜗依赖微血管供血,血管功能衰退可能导致微循环不畅,耳蜗细胞代谢出问题,进而产生耳鸣。特别是与血管痉挛、短暂性缺血有关的耳鸣,更需警惕。

3. 走路不稳
   - 表现:早上起床或蹲久站起后身体晃动、不稳。
   - 机制:可能与小脑、前庭系统供血不足有关。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细且易受血脂、动脉硬化影响,血管变脆、弹性变差时,血流供应波动易导致“位置感”丧失。

4. 记忆力减退
   - 表现:记忆力明显下降,反应迟钝。
   - 机制:大脑海马区对血流依赖敏感,血管变脆导致局部微循环供不上时,神经元处于“低氧低能”状态,进而影响记忆力。

二、血管“变脆”的深层原因

1. 内皮细胞疲劳损耗
   - 血管的内皮细胞如同其“皮肤”,一旦老化、脱落、炎症增多,整条血管就会失去弹性、变得脆弱。这是血管功能衰退的关键所在。

2. 内皮功能障碍与多系统紊乱
   - 内皮细胞代谢异常会影响一氧化氮的合成,这种气体在血管中起着“润滑剂”的作用。缺乏一氧化氮时,血管容易痉挛、收缩,长时间如此可能导致动脉硬化、斑块形成、血栓等。
   - 内皮功能还影响身体的整体“代谢同步率”,血管“指挥系统”出问题会导致营养物质输送失衡,神经系统、激素系统也可能随之紊乱。

3. 血管与骨骼“老化进度”联动
   - 研究显示,动脉钙化程度高的人骨密度往往也低,这种“钙跑错地方”的现象与血管的脆弱化有关,揭示了血管健康与身体矿物质调控的深层联系。

三、如何应对血管“变脆”

1. 定期监测:关注身体的小信号,如频繁打哈欠、耳鸣等,及时进行检查以了解血管状况。
2. 健康饮食: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高脂、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3. 适量运动: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以增强心肺功能和血管弹性。
4. 良好生活习惯:戒烟限酒,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作息,减少压力对血管的影响。
5. 专业治疗:如有必要,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进行针对性治疗,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综上所述,血管“变脆”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通过关注身体的预警信号、了解深层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血管健康,从而维护身体的整体健康。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