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提到的中国文物和国外文物的一个区别,确实在于我们所见的中国文物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墓葬,尤其是专门为墓葬服务的明器。这些随葬俑不仅反映了古人的生活,还体现了他们对死后世界的想象和追求。
《永乐大典》是国家典籍博物馆的珍贵藏品之一,其中的《大汉原陵秘葬经》虽然名为大汉,但根据对照出土文物,更可能出于宋元时期。这本书的内容与唐宋时期的随葬俑有很多对应之处,对我们了解博物馆中的相关文物有很大帮助。
唐宋时期的墓葬中常见的随葬俑有镇墓兽、天王俑等,还有昆仑奴、胡人俑、骑射俑、伎乐俑等。这些随葬俑看似是将生前的生活照搬到地下,但实际上它们有着自己的逻辑和分工,符合幽冥世界的游戏规则。
除了镇墓俑和生活类随葬俑外,还有一类过去我们不太熟悉的随葬俑——神煞俑。神煞俑包括仪鱼、伏听、人首鸟身俑、地吞、地轴、墓龙、生肖俑、镇殿将军、蒿里老翁等多种类型,不同级别的墓内组合不一。很多博物馆对这类展品的介绍都很含糊,甚至没有介绍,使得它们成为了最特别的陌生人。
仪鱼是人首鱼身的俑,可能与《宋会要》记载的鲵鱼有关,与今天的娃娃鱼也很相似。伏听顾名思义,呈伏地的样子,种类和数量都比其他类型的俑多。仰观与伏听相对应,组成仰观伏听组合。人首鸟身俑可能与《大汉原陵秘葬经》中记载的观风鸟有关。
地吞是一类出土较少的随葬俑,名称也来源于出土文物上的墨书。过去可能将其误认为是镇墓兽,但实际上地吞与仪鱼等神煞俑一样,有着特定的寓意和作用。
总的来说,中国的随葬俑种类繁多,既有反映生前生活的,也有体现死后世界想象的。它们背后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