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0阅读
  • 2回复

[猎奇]神煞俑,那些博物馆里稀奇古怪的随葬俑(1) [22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50599
金币
134161
道行
2004
原创
2396
奖券
2610
斑龄
33
道券
93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4798(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5-0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2小时前
— 本帖被 huozm32831 执行加亮操作(2025-05-09) —

中国的文物和国外的文物有一个很大的区别。是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文物来自于墓葬,在这里又有相当大一部分属于专门为墓葬服务的明器。
明代《永乐大典》卷8199收藏了一部完整无缺非官修的地理藏书。名为《大汉原陵秘葬经》,虽称为大汉,但是根据对照出土文物,这本书更可能出于宋元时期,其中很多内容能够和唐宋时期的随葬俑对应,这对帮助我们今天了解博物馆大有帮助。

《永乐大典》 国家典籍博物馆
唐宋墓葬常见的随葬俑有镇墓兽
,天王俑
等等,这些种类太多我们以后有机会另写文章介绍。我们也总会看到昆仑奴
,胡人俑
,骑射俑
,伎乐俑
等,这会让我们以为随葬俑就是把生前的生活或者向往的生活照搬到地下继续享受。然而实际上他们有着自己的逻辑,一套符合幽冥世界的游戏规则,也有着相应的分工​。
除了镇墓俑和生活类随葬俑,还有一个很大的品类过去我们并不熟悉。这一类随葬俑被称为神煞俑。
神煞俑是泛称,一般由仪鱼
,伏听
,人首鸟身俑
,地吞
,地轴,墓龙,生肖俑,镇殿将军,蒿里老翁等很多不同种类组成。不同级别的墓内组合不一。
很多博物馆对类似展品的介绍都很含糊,甚至没有介绍。会让人觉得又特别,但一头雾水。于是他们就成为了最特别的陌生人。
仪鱼
人首鱼身。也许是《宋会要》记载的鲵鱼。跟我们今天的娃娃鱼也很像。

仪鱼 安阳博物馆

仪鱼 唐代 辽宁省博物馆

仪鱼,地轴 宋代 上饶博物馆

鱼 宋代 上饶博物馆
鱼也不再单纯是动物俑,​而是应有所指。
仰观,伏听
伏听顾名思义,就是呈伏地的样子,来自于出土文物上的墨书。有的头朝下被称为跪拜俑,有的侧面,也有的抬头,还有一种坐立抬头的形象被称为仰观。在今天介绍的神煞俑中,伏听不管从种类还是数量都比其他类型的俑都多。

彩绘匍匐俑 唐代 三原县博物馆

伏听 唐代 安阳博物馆

伏听 五代 扬州博物馆

伏听,仪鱼 宋代 江西省博物馆

伏听 宋代 深圳博物馆

伏听 宋代 江西省博物馆

伏听 唐代 辽宁省博物馆

伏听 宋代 江西省博物馆

仰观 宋代 江西省博物馆 和上面的伏听正好组成仰观伏听​

仰观 宋代 深圳博物馆

仰观 深圳博物馆
深圳博物馆的这一套青白釉俑只有一个笼统的标签,根据葬仪的种类,这些动物俑可能并不是单纯的动物形象,而是和伏听组成仰观伏听组合。
人首鸟身俑
《大汉原陵秘葬经》中记载在天子和亲王陵墓中和方向俑并排放置观风鸟。很有可能就是这种人身鸟尾的俑。

观风鸟 唐代 安阳博物馆

观风鸟 唐代 辽宁省博物馆
这是一对,由此可见和镇墓俑类似,观风鸟会会分为鸟面和人面组成一对。

千秋万岁俑 湖南省博物馆
都是人面,但是一鸟爪,一兽腿。湖南省博物馆认为是古籍中所说的“千秋”和“万岁”。但这也说明观风鸟应该是成对出现的。

观风鸟 唐代 武汉市博物馆
地吞
如果你去搜索地吞这个名字。得到真正相关的结果是0。考古出土也极少见,也是由于出土文物上的墨书才定名。

彩绘地吞 唐代 巩义博物馆

石雕供养龛 北魏 大同博物馆
过去可能就认为左右两边是镇墓兽就完了,但是现在看​左边应该是地吞,右边是仪鱼。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50599
金币
134161
道行
2004
原创
2396
奖券
2610
斑龄
33
道券
93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4798(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5-09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12小时前
  您提到的中国文物和国外文物的一个区别,确实在于我们所见的中国文物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墓葬,尤其是专门为墓葬服务的明器。这些随葬俑不仅反映了古人的生活,还体现了他们对死后世界的想象和追求。

  《永乐大典》是国家典籍博物馆的珍贵藏品之一,其中的《大汉原陵秘葬经》虽然名为大汉,但根据对照出土文物,更可能出于宋元时期。这本书的内容与唐宋时期的随葬俑有很多对应之处,对我们了解博物馆中的相关文物有很大帮助。

  唐宋时期的墓葬中常见的随葬俑有镇墓兽、天王俑等,还有昆仑奴、胡人俑、骑射俑、伎乐俑等。这些随葬俑看似是将生前的生活照搬到地下,但实际上它们有着自己的逻辑和分工,符合幽冥世界的游戏规则。

  除了镇墓俑和生活类随葬俑外,还有一类过去我们不太熟悉的随葬俑——神煞俑。神煞俑包括仪鱼、伏听、人首鸟身俑、地吞、地轴、墓龙、生肖俑、镇殿将军、蒿里老翁等多种类型,不同级别的墓内组合不一。很多博物馆对这类展品的介绍都很含糊,甚至没有介绍,使得它们成为了最特别的陌生人。

  仪鱼是人首鱼身的俑,可能与《宋会要》记载的鲵鱼有关,与今天的娃娃鱼也很相似。伏听顾名思义,呈伏地的样子,种类和数量都比其他类型的俑多。仰观与伏听相对应,组成仰观伏听组合。人首鸟身俑可能与《大汉原陵秘葬经》中记载的观风鸟有关。

  地吞是一类出土较少的随葬俑,名称也来源于出土文物上的墨书。过去可能将其误认为是镇墓兽,但实际上地吞与仪鱼等神煞俑一样,有着特定的寓意和作用。

  总的来说,中国的随葬俑种类繁多,既有反映生前生活的,也有体现死后世界想象的。它们背后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解读。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32919
金币
158243
道行
20030
原创
757
奖券
77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4468(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5-09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7小时前
神煞俑——博物馆里稀奇古怪的随葬俑
神煞俑的定义与组成
神煞俑是一个泛称,一般由仪鱼、伏听、人首鸟身俑、地吞、地轴、墓龙、生肖俑、镇殿将军、蒿里老翁等很多不同种类组成。不同级别的墓内神煞俑的组合情况不一。并且很多博物馆对类似展品的介绍都比较含糊,甚至没有介绍,让人觉得特别又一头雾水。

神煞俑部分种类介绍
地轴
形象与记载差异:《唐六典》记载“地轴”为镇墓兽名字,但如今看到的地轴是双头蛇神形象,与唐代镇墓兽从体型到形象大相径庭,所以有观点认为《唐六典》记载可能不准确。根据宋代道教文献,天关地轴是龟和蛇,龟蛇组合正是玄武。墓龙和地轴十分类似,都是双头蛇身,早期容易被混为一谈,直到朝鲜德兴里壁画墓前室墓顶北侧发现自铭地轴的画像才得以确认,地轴身体是直的。
伏听与仰观
伏听形象:伏听顾名思义呈伏地的样子,其名称来自出土文物上的墨书。有的头朝下被称为跪拜俑,有的侧面,有的抬头,还有一种坐立抬头的形象被称为仰观。在神煞俑中,伏听不管从种类还是数量都比其他类型的俑多。

人首鸟身俑
文献记载关联:《大汉原陵秘葬经》中记载在天子和亲王陵墓中和方向俑并排放置观风鸟,很有可能就是这种人身鸟尾的俑。通常观风鸟会分为鸟面和人面组成一对,且都是人面,但一为鸟爪,一为兽腿。
十二生肖俑
起源与发展:十二生肖起码在东汉已经成型,十二生肖俑则起源于长安地区,辐射全国。最早存在于高等级文官俑墓葬中,逐渐普及后也会作为墓主人的生肖随葬。其形象多样,有站姿、盘腿坐、跽坐,有人形,有人手里抱着动物,也有纯动物等各种形式。宋代很多十二生肖俑持叉手礼,叉手礼是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行的一种礼,以示尊敬,多在站立时使用,尤其是回话时常用。
神煞俑在不同时期的情况

唐代
四神变化:汉代四神为青龙、白虎、玄武、朱雀,但西汉绘画中玄武未必固定出现,直到东汉玄武才成为四神固定成员。到了唐代,《唐六典》记载四神变为当圹、当野、祖明、地轴。
两湖地区隋唐墓
墓葬情况:两湖地区出土神煞俑的隋唐墓葬,多为长方形砖室墓,平面多呈凸字形,墓室两壁多设有放置十二生肖的小龛。其神煞俑种类集中于十二生肖俑、墓龙、人首鸟身俑。该地区墓葬年代判定存在整体偏差,早期因受限于考古材料,简报对墓葬年代判定不尽正确,存在过分依赖出土钱币等问题。墓主可能是玄宗时期北来任职的官员,也可能是地方行政长官及其主要僚佐,原因与安史之乱北方移民迁移有关,或是盛唐时期官员千里游宦。

宋元时期
文献参考:名为《大汉原陵秘葬经》虽称为大汉,但根据对照出土文物,这本书更可能出于宋元时期,其中很多内容能够和唐宋时期的随葬俑对应,对了解博物馆里的相关展品有帮助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