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96阅读
  • 1回复

[数码讨论]数字艺术澎湃创新动能[3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4127
金币
1856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7
奖券
16909
斑龄
185
道券
10072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18481(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4-06-16
— 本帖被 兵马大元帅 执行加亮操作(2024-05-26) —

  
  数字艺术《宇宙交响曲:行星分子音乐的探索》,作者师榕。

  数字艺术《寻迹洛神赋》,作者北京黑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数字艺术《四时比邻》,作者曹雨西。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不仅有效激发了新质生产力,显著推动社会文化进步和经济转型,也为艺术创作提供全新的手段和广阔的空间。近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集中梳理和展示过去10年中国数字艺术创作与教学成果,聚焦艺术与数字科技的深度融合,彰显数字艺术的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激发艺术创新驱动社会创新的新动能,同时促进国际艺术交流与合作,为全球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和创新性贡献中国力量。
  引领科艺融合新方向
  数字艺术是当代富有探索精神和前沿意识的艺术领域。它与新世纪一同成长,是和21世纪同频共振的一种艺术形态。自诞生伊始,数字艺术即以对新媒体、新形态、新观念、新方法的运用,受到艺术界、教育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迅速成为全球艺术体系的重要板块,在艺术史的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数字艺术正迈向艺术实践的中心地带,并打通美术、设计、影视、建筑等多个学科,融汇当代艺术、数字科技、智能制造、视听工业、流行文化等方方面面,不断拓展边界。正如“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四个板块的设置:“太空史诗”“寰宇大观”“仿生格物”“无尽洞天”,时空跨度与学术视野宏大。210件参展作品,从感官体验到数字生命,从数字文旅到数字考古,从太空史诗到未来科幻……超越既有的学科界限、行业壁垒,以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碰撞,激发艺术创造的无尽可能,促进数字技术研发与数字经济、文化产业相结合。例如,中央美术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教授费俊、代数几何数学家许晨阳、心理学家刘正奎跨学科合作的艺术实验项目《情绪几何》4.0版本,作品邀请观众站上交互台并与之互动,触摸者的情绪会通过心率等生理数据采集设备记录并计算、生成一个个“因人而异”的情绪化动态三维图形。专家们认为,通过展览可以看出,数字艺术的生产力和创造性张力,远超数字孪生、虚拟现实的范畴,体现出数字艺术作为新质生产力重要介质的巨大潜力。
  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正在成为人工智能时代激发人类创造力的重要力量。面对人工智能的崛起和知识领域的不断细分,深入思考这些变革为艺术创作和智力工作带来的便利、挑战与机遇,直面在关键的人工智能技术分支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成为美术界的新课题。此次展览和学术研讨,与会人员身份多元,艺术家、科学家、教育工作者、设计师、策展人、导演、电影制片人等汇聚一堂,展开一场场跨学科、跨专业的对话,为推动人文社科领域进步提供新视角。科研攻关与人才培养,成为关注的焦点。在高等院校等机构中建立科艺融合的重点实验室、实践基地等,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成为各界跨界合作的新方式,以及“新文科”背景下艺术教育更新教育方法和工具的新举措。
  随着数字智能科技日新月异,美术领域呈现开放与合作发展新格局,数字艺术日益成为公共文化领域的热点话题。其连接学术研究,观照大众生活,有力推动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为充分发挥好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注入新动能。
  共建学术生态新机制
  “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作为具有前瞻性的学术平台,体现了中国美术家协会的开放视野与开拓精神,更展示出其担当学术己任的新时代新作为。本次展览形成了国内最大规模的数字艺术作品及创作者数据库,搭建起一个跨界交流、资源共享的平台,未来将推动各行业、各学科的深度互动,携手共促中国数字艺术的进步与发展,开创更具影响力与生命力的数字艺术生态。
  艺术评价体系的更新,是发展数字艺术要面对的首要问题。数字艺术的底层逻辑与传统艺术存在本质区别。传统艺术如中国画、油画、雕塑、版画等,依托于实体材料的物理属性,但数字艺术根植于虚拟空间。数量和种类上,数字艺术的规模正迅速扩展,对人类已有的审美经验造成极大冲击。这些艺术上的转向,急需构建一套新的艺术评价体系,建立新的、适应数字艺术特质的评价标准。“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的筹备历经两年时间。大展艺委会通过数次商讨论证,确定了数字艺术的分类规则、评审标准及征集办法,进而最终确定CG绘画、数字影像、交互艺术、混合现实、人工智能艺术和其他这六大类别,这也是国内首次对数字艺术进行归纳分类。
  除了数字美学研究,构建数字安全与数字伦理框架,也成为数字艺术创作、研究与传播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共收到1.2万余件报名作品,在遴选作品过程中可以发现,艺术水平参差不齐。数字媒体在技术上可以实现高度的视觉沉浸,且数字媒介具有“用户友好”的特征,人人都可以快速轻松地创造并共享内容。传统艺术秩序中的偶然性、个别性和潜隐性问题,在数字艺术秩序下容易嬗变为普遍性、系统性和公开性问题。为确保数字艺术的安全与公正,需要建立一个结合技术和法律保障的安全与伦理框架。从技术上,开发防火墙技术保护作品免受侵害;从法律上,制定明确的版权规则为艺术家提供保护,促进版权意识。同时,构建某种机制预防利用AI作假,采用区块链、智能合约等前沿技术进一步完善数字艺术市场体系,实现艺术品版权的自动化管理等,保护和改善数字艺术生态环境。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无论是视觉审美还是交互体验,数字艺术所带来的沉浸感会越来越强,作品的安全性问题会逐渐凸显。引入法理思维和法理机制,引导艺术向美、科技向善的规范化技术伦理体系亟待建立。
  开辟社会美育新途径
  数字艺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艺术创作的大众化,也对美育和艺术教育提出新要求。当下,“Z世代”对于新兴技术和数字文化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和好奇心。他们不仅是数字艺术接收和创作的主力军,也是数字文化消费的主要群体。满足这一代人的文化需求,既需要提供丰富多元的数字艺术内容,更需要将数字艺术教育融入高等教育体系,培养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作技能。
  院校作品丰富多元的面貌,集中呈现了数字艺术教育产学研融通的阶段性成果。中国美术学院成立了AI中心,旨在将艺术、人工智能、工程技术、计算机科学进行结合研究,用艺术智性去联通和牵动人工智能。此次展览中呈现的交互影像作品《元宇宙艺术学院》,便是基于云端的全球艺术教育元入口,通过超沉浸体验的混合现实界面,建构“宇宙为学校、自然为吾师、众生皆同学”的艺术教育空间。
  真实触及当下与未来、紧密联结艺术与科技的“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不仅是中国数字艺术领域的一次集体亮相,更是面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魅力与科技创新实力的独特窗口。青年人尤为关注的“数字国潮”进入展厅,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也第一次进入官方展览序列。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等创作的混合现实作品《何以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数字艺术大展》,首次利用数字化技术构建移动化、全沉浸、交互式的时空框架,实现“崇龙尚玉”红山遗址、“文明圣地”良渚遗址等10个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点遗址复原的线上展出,观者可以通过自由探访文明成果,体验“中华何以五千年”的伟大辉煌。动态交互作品《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历时3年多打造,充分运用数字媒体特点,呈现极致的冰雪美学与中国式浪漫。
  数字艺术建构起“人文科技双向会通”的创作新领域,也为公众认识和接触艺术开辟了新途径。面向通识教育群体的数字美育,正在孕育一种多元开放的创新生态,正在让数字和智能、审美和创意成为人人必备的基本素养,正在形成一种崇尚创新的公共文化。期待更多艺术家与科技工作者加入数字艺术创作,用智慧和才能不断推动数字艺术向前发展,让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探索更多可能的世界与世界的可能,让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方面更好发挥作用。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61274
金币
641007
道行
1946
原创
1766
奖券
1664
斑龄
23
道券
42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668(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4-06-1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5-19
数字艺术,即通过数字技术创作的艺术作品,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领域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数字艺术不仅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还在内容、互动性以及传播方式等方面展现了其独特的创新动能。

1. 创新表现形式:数字艺术突破了传统艺术创作的物质载体限制,艺术家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数字媒体、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技术手段进行创作。例如,通过三维建模和动画制作,艺术家能够创造出生动形象的虚拟角色或场景;通过编程和算法,艺术家可以生成具有独特美学特征的交互式作品。

2. 丰富内容创意:数字艺术作品的内容也日益丰富多样,包括数字绘画、数字雕塑、动态影像、互动装置等。这些作品往往结合了当代社会的热点话题、科技发展和文化多样性元素,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和感官体验。

3. 提升互动体验:与传统艺术相比,数字艺术作品更加注重观众的参与和互动。通过感应设备、体感交互等技术,观众可以与艺术品直接对话,甚至成为作品的一部分,这大大增强了艺术作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4. 拓宽传播渠道:数字艺术作品因其数字化特性,非常适合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展示和传播。艺术家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在线艺术平台、数字艺术展览等方式让自己的作品被全球观众所欣赏,这无疑极大拓宽了艺术作品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5. 助力产业升级:数字艺术的发展还对相关产业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在设计、广告、娱乐等行业中,数字艺术已经成为重要的创意资源,推动了这些行业的创新发展。

总之,数字艺术以其独特的创新动能,正在不断推动艺术创作、展示和消费方式的变革,未来将在文化艺术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