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jybzxw |
2025-11-28 08:49 |
▲编木堂施工过程©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二、"交木"为骨 交木阁以标准化构件形成"双木相交"的稳定桁架结构,这是现代结构的理性思路。但在交木阁中,从材料处理到搭接方式都刻意避免现代工业化的方式,其构形原则还是用短线条交织,勾勒出弧形的屋顶线条。木材的温润与交叠的力学逻辑相得益彰,使屋顶弯曲成双弧面,既向外张望,又在中央聚水,凝成雨水内聚的空间内核。
▲交木阁剖面图©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双木相交”的桁架结构© 赵奕龙 交木阁居于山高之处,远可望山,近可戏园,前可赏松,后可观竹。空间体验如同山势般步步抬升,游走之间,木构的错落与空间的流动交织出动态的视觉效果。交木阁因而不仅是结构的交汇,更是骨法与山水意境的互文。
▲木构的错落与空间的流动© 赵奕龙
▲交木阁施工过程©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三、 "聚木"为骨 聚木亭位于园子边界,其形体顺应山体的弯曲而展开。屋顶因地势而采用扇形四坡顶结构,木梁自屋脊向屋檐直接伸展,形成聚合之势,带着方向性与力量感。梁端以金属构件包裹,避免雨水侵蚀。木梁的放射与汇聚,使屋顶如同一只张开的羽翼,既承载结构的稳定,也引导视线的展开。视线方向顺应着木构伸展的方向,将四周的景致收纳进来,以观者为中心,获得一种环向长卷的延伸感。 ▲聚木亭轴测图©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聚木亭内部© 赵奕龙 05. 与"形"为"意" 宋画《寒鸦图》描绘了一幅林间意象,林中雾霭弥漫,仅能看见不同斜度的树干,这种简单又自然的阵列,具有神秘感和力量感。这种线条的力量是建筑结构的天然原型。沿着宋画中这种对自然体验的定格描绘,还原为空间场景中的自然精神的抽象。不同形状和尺度的柱子,能展现出不同的意境。这是以下几栋建筑的形式来源以及意境之变。
▲寒鸦图 一、斜木为林 斜木林虽然用木构做柱,但不同于建筑木作的端正垂直,这里木柱四向微斜,交织成林。自然舒展的线条支撑起结构,触地的节点纤细轻巧,仿佛风中枝桠,营造出动态的韵律。纤细的斜柱举重若轻地托起浑厚梁体,在"肥梁瘦柱"的对比中平衡了传统的韵味与现代的张力。地面高低起伏,以退阶式平台打破规整布局,营造松弛的山林漫游感。人在林间,或坐或卧,或倚或靠,空间由此呈现出"屋中有山,屋中有林,林间又藏屋"的栖居意境。
▲斜木林轴测图©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斜木林剖面四联©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斜木林楼空间© 苏圣亮
▲斜木林楼木构© 苏圣亮 二、筷腿举棚 园子里几处挡雨棚,并未采用木构,而是采用更加纤细的钢柱,产生更强的力感:或倚墙而扶,或双腿交叉,比木柱更加细长的比例,接近筷子的长细比,并且都是成对出现,仿佛可用手夹取,产生尺度差的趣味感。 ▲筷腿举棚节点©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筷腿棚立面©赵奕龙
▲筷腿棚细节© 苏圣亮 三、曲柱的日潭 日潭位于原有水潭,将主体建筑隐于屋顶水下,仅以编木亭为入口,旋转步入其中。柱体采用混凝土材料,以其可塑性区别于木构。厚重而弯曲的柱子支撑起空间,不同曲度展现着不同的力度,而力度又与光度相互呼应。与曲柱交织的家具,共同营造出一种身体与结构互动的力学趣味。
▲日潭鸟瞰© 赵奕龙
▲日潭中庭© 赵奕龙 水下空间如岩穴般清凉幽隐,弯曲的柱体与水光交织,形成独特的氛围。不同的曲度不仅塑造了空间的张力,也赋予其一种近乎自然生长的姿态。日潭因此成为园中最为隐逸的所在:在水下的静谧与光影的流动之间,建筑以曲骨之形,构筑出一处独立而深邃的栖居之境。
▲日潭施工过程
▲日潭室内© 苏圣亮 四、筒柱的月池 月池静卧于山腰高处,横跨原有溪涧。水面在二层被高高举起,水势跌落形成水帘。下层空间中,斜向筒柱与斜向树枝在水中交相辉映。自然与人工以一种似是而非、文质并序的姿态进行对话。筒柱本身充满稳定感,但微微倾斜之后,造成动势。
▲月池鸟瞰© 赵奕龙
▲月池入口© 苏圣亮 月池与日潭因水相而彼此呼应,形成负阴抱阳、日月同辉的形式关联。一个隐于水下,柱子在高度方向弯曲;一个高举水面,柱子在水平方向弯曲。二者相互映照,在动与静、阴与阳之间,在挺立与曲服、庇护与紧张之间,呈现出不同的意趣。
▲月池室内© 赵奕龙 06. 节点的"显"与"藏" 在南山君柠的营造逻辑中,细部并非附属,而是"骨法"精神在微观层面的延续。整个建筑体系以现代木构为主,钢构件作为隐性支撑介入其中。以木为骨,以铁为筋。在北美为代表的现代木构系统中,节点通常是粗鄙的螺栓和钢板连接件,充满工业感。而我们希望在保证传力强度足够的前提下,让连接件"半显露",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感,仅露出细微的构件传力的线索,而藏起粗重的功能结构,表达一种对现代技术的约束。
▲叠木堂细部©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以叠木堂为例,双层屋顶的受力节点采用嵌入式钢件,所有金属构造仅露出极小部分,光线下若隐若现,使连接关系"可视而不可见"。这种隐匿的处理,并非对技术的遮掩,而是一种选择性的露出,含蓄而留有想象空间。
▲悬风楼细部©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悬风楼的木梁通过极细的金属拉杆层层悬挂,形成内力的连续传递。钢杆与木梁的尺度被设计得对比悬殊,使人感知到的是空间的轻盈,而非结构的重量;节点处的金属光泽与木材纹理在光线中交织,显出力的传导的线索。
▲编木舫细部©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在编木做法中,用金属片和螺杆将短的木杆拉结成网,藏起螺栓和铁片,使其在人视角度不可见,这是"藏";在两个不同方向的大梁的搭接处,却用钢托来转化力的传导方向,丝毫不加掩饰,这是"显"。此处,金属不再是连接件,而是结构要素——柱子。
▲编木堂细部©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编木堂细部©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斜木林的细节则更显诗意。四向微斜的木柱节点以球形金属接头连接,允许角度微调,从而让整个"林"呈现自然舒展的姿态。节点在此不再是技术的痕迹,而成为结构生长的"关节",让木作具备了自然的韵律。
▲斜木林细部©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斜木林细部© 赵奕龙 07. 后记 南山君柠酒店的设计,并不在于复刻一种传统形式,而在于以当代的建造方式回应中国人的造物观。从"古"与"新"的转译,到"骨"与"形"的审美,从"形"与"意"的演变,再到"显"与"藏"的思辨,形成一套中国的意与匠的现代建造系统。
▲项目鸟瞰© 苏圣亮
▲建筑场景精选© 苏圣亮
▲建筑场景精选© 赵奕龙 同西方一样,在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都开始怀旧,怀念跟自然互融共生的那个"旧"从前。但其实现代人的身体已经不可能适应那个原生自然的状态了,所以怀旧只能是一种情绪价值,以反效率的方式表达对于商业的反叛。但其实很难逃出商业的规则和影响。所以基于这种矛盾,本设计倡导一种平衡:是对工业化的拥抱,对现代技术的驯养,但底色仍然是我们深厚的哲学观念,而不是被西方文化夺舍。
▲夜览© 苏圣亮 项目图纸 ▲编木舫平面图©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叠木堂平面图©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月池平面图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编木堂立面图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编木舫立面图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交木阁立面图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环木堂立面图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项目名称:南山君柠酒店 项目地点: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 项目类型:酒店 用地面积:23720m² 建筑面积:6713m² 设计时间:2018.3-2024.3 建设时间:2019.10-2024.5 结构系统:木结构,钢结构,混凝土结构 主要材料:金属屋面,胶合木,毛石 建设单位:合肥南山云起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主持建筑师:马岛 项目建筑师:陈运、严安 设计人员:马岛,陈运,王聿宁,刘同强,严安,廖启贤,张莹,郭晓红,魏铮,陈康,林均翰,谢佳辰,袁其安 软装设计:上海则问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结构咨询:曾学为 机电设计:陈增伟,郑渊贾,李均生,杨银中 景观深化:朱志诚,金群英,董杰、方良灿,单群 照明咨询:陈思维 摄影:苏圣亮,赵奕龙,汪领 施工总包:安徽宏犇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木结构施工:上海木乐康木结构工程有限公司,南京匠言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室内施工:上海迈昌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水循环系统:杭州水如画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暖通系统:合肥精通暖通工程有限公司 门窗系统:安徽众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照明系统:上海尔舍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