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谷粉丝 |
2025-11-27 13:21 |
夜里两三点,窗外一片寂静。67岁的王阿姨却坐在床边发愁:“怎么又醒了?明明睡前不渴,还去上了两次厕所。”她有些无奈,转头看见老伴鼾声如雷,反而羡慕起这份“深睡”。

早些年,她为了避免夜里频繁起夜,尝试睡前减少饮水、泡脚放松、刷个手机助眠,甚至看了一集电视剧“打发睡意”。但效果总不如人意,反而越睡越浅,次日头昏脑涨,连早饭都提不起兴趣。 门诊中,类似王阿姨这样的中老年人越来越多。他们都在尝试各种“睡前养生法”,却往往忽视了:有些事,看似无害,却对身体暗藏杀机。 医生坦言:上了年纪后,宁愿多起几次夜,也别在睡觉前做这几件事。否则,影响的不止是睡眠质量,甚至还可能诱发多种慢性病……

那到底是哪几件事,为什么医生如此“反常”地建议“宁愿起夜”?别急,下面我们慢慢讲清楚。 许多人认为,睡前“放松一下”没什么大碍,甚至是一种“仪式感”。但从医学角度来看,下面这几种睡前习惯,不仅无益,还可能严重扰乱老年人的生理节律与代谢平衡。 睡前长时间看手机或电视 屏幕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让大脑误以为“现在还不能睡”,导致入睡时间延后、深度睡眠减少。研究显示,60岁以上人群中,睡前使用电子产品超30分钟者,失眠率提高了27.5%。

睡前吃夜宵 不少老年人夜里容易饿,习惯吃点东西“压压肚”。但夜宵会增加胃肠负担,促使胰岛素分泌,使血糖波动加剧,诱发糖尿病或加重病情。 更有研究表明,长期夜宵摄入者,其体重指数比控制夜间进食者高出近1.8倍。 睡前大量饮水 虽然“多喝水有助代谢”,但如果临睡前一小时内大量饮水,极易导致夜间起夜频繁,打断睡眠周期。 更关键的是,频繁起夜会增加跌倒风险,特别是老年人夜间视力模糊、反应迟缓,更容易发生骨折等意外。

睡前情绪激动或看刺激内容 比如争吵、观看刺激性新闻、剧集等,可能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脑电波活跃,难以平静。这类情绪波动会直接影响睡眠结构,让人“躺下睡不着,醒来还疲惫”。 长期失眠与夜间觉醒,诱发脑血管意外 老年人的脑血流调节能力下降,长期睡眠质量差会增加中风风险。《中国卒中学会年鉴》指出,有睡眠障碍者脑卒中发病率比正常人高出42%。 代谢紊乱加重“三高”风险 夜间进食、情绪激动、光照暴露等因素会干扰体内激素水平,导致胰岛素抵抗、血压波动、胆固醇升高。长期下来,很容易发展成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的“三高组合”。

免疫功能下降,感染风险增加 睡眠是人体免疫系统“修复窗口期”,若频繁觉醒,免疫细胞分泌减少,抗体生成效率下降。有研究指出,睡眠时间少于5小时的老年人,患上呼吸道感染的几率高出正常睡眠者约2倍。 精神状态持续低迷,影响生活质量 睡眠不佳直接影响情绪状态,加重焦虑与抑郁倾向。美国一项针对中老年人的调查发现,失眠人群中焦虑症发生率达33%,远高于睡眠正常者(8%)。

1.养成固定作息,提前“告别屏幕”: 每天保持相对固定的入睡和起床时间,即便周末也不例外。睡前1小时尽量避免电子产品使用,可以听轻音乐、做伸展放松,帮助身体“进入夜间模式”。 2.晚饭不过晚,夜宵不过饱: 建议晚饭时间控制在睡前4小时内,如确实感到饿,可选择易消化、低糖的少量加餐,比如一小杯温牛奶或半根香蕉,避免肠胃负担过重。 3.适量控制水摄入,合理安排饮水时间:

白天及时补水,下午6点后逐渐减少饮水量。如有服药需求或特殊病情,可咨询医生调整饮水计划,避免因“强迫憋水”影响肾功能。 4.情绪调节很重要,睡前尽量放松心情: 可尝试冥想、腹式呼吸、泡脚+按摩等方式,帮助心率逐渐下降。建议阅读内容平和的书籍,远离刺激性信息,避免情绪波动影响入眠。 健康,从不在于“忍一时”,而在于“调一生”。对中老年人来说,宁愿半夜起来一次厕所,也不能放任睡前养成伤身习惯。

今天就开始做出一点改变,从晚饭时间、情绪管理、入睡环境着手,为自己打造一场真正安稳的好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