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谷粉丝 |
2025-11-26 12:52 |
每年一到流感季,医院门诊大厅就像打翻了锅的粥,一波又一波的咳嗽声此起彼伏。这两年,甲型流感(简称“甲流”)的活跃程度明显高了不少,不少人甚至会误以为是新冠“卷土重来”。但甲流本就是流感病毒家族中的“老面孔”,只是它的“攻击力”确实不容小觑。

李兰娟院士作为传染病防控领域的权威专家,近日也特别提醒公众:甲流来袭,服用抗病毒药物奥司他韦期间,有些东西可千万别碰。这不是“讲迷信”,也不是“过度小心”,确实有它的医学道理。 甲型流感病毒,是流感病毒中最容易发生变异的一种。它不像普通感冒那样只是“打个喷嚏、流个鼻涕”,而是能迅速引发高热、寒颤、肌肉酸痛,伴随严重的咳嗽和极度疲乏。有些患者,尤其是儿童、老人或慢性病人,还可能并发肺炎甚至重症肺损伤。

甲流传播快、潜伏期短,往往一个班级或工作群中只要一人中招,很快就能“团灭”。近年来的流行毒株中,H3N2是主力军。 一旦确诊甲流,迅速干预是关键。临床上,奥司他韦几乎是第一选择。 奥司他韦是一种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能有效抑制流感病毒在体内的复制和扩散。通俗点讲,它相当于在病毒“逃出宿主细胞”时,把门锁住了,让病毒“跑不出去”。

但奥司他韦不是万能的,它并不是抗生素,对细菌无效,它也不能预防普通感冒。它的最佳效果往往出现在发病48小时内,延迟使用可能就只有“锦上添花”的作用了。 而在服药期间,有些食物或行为,确实可能会干扰它的吸收代谢、增加副作用,甚至让治疗效果打折。李兰娟院士提醒的“那7类不能碰的东西”,很多人压根没在意过。

首先要明确一点:所谓“不能碰”,并不是说这些东西本身有毒,而是它们可能会影响奥司他韦的药效,或者在体内“打架”,让身体更难恢复。 第一,酒精类饮品。这大概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项。很多人觉得,喝点红酒能活血、助眠。但在服用奥司他韦期间,酒精会加重肝脏代谢负担,有可能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尤其是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会更明显。这不是“喝不喝”的问题,而是“能不能承受”的问题。

第二,高糖高脂食物。 比如甜点、炸鸡、奶茶这些“快乐源泉”,在患病期间恰恰是病毒最喜欢的温床。高糖饮食可能影响免疫细胞的活性,而高脂食物则可能延缓胃排空,影响药物的吸收效率。病毒在体内兴风作浪时,身体最需要的是低负担、高营养的支持。

第三,中草药类“感冒茶”。 不少人习惯“西药+中药两头抓”,但这种混搭可不总是安全的。某些中药成分可能与奥司他韦在肝脏中的代谢路径有交集,容易引发药物相互作用。特别是含有麻黄、柴胡等成分的中成药,可能会让神经系统反应更强烈,出现心悸、焦虑等副作用。

第四,柚子或柚子汁。 这听起来是不是有些意外?但柚子中部分成分会抑制肝脏中关键代谢酶CYP450的活性,从而影响药物的代谢速度,导致药物浓度升高,副作用加重。这不是“吃多了才有问题”,而是“吃一点也可能出事”。

第五,咖啡因类饮品。 比如浓茶、咖啡、功能饮料等。虽然很多人生病时会觉得“喝杯咖啡提个神”,但这类饮品可能加重中枢神经系统负担,诱发焦虑、心悸、睡眠紊乱。而奥司他韦本身也可能引起类似的不良反应,两者叠加,风险自然水涨船高。

第六,高盐食物。比如腌制品、泡面、咸菜。这类食物不仅会增加肾脏负担,还可能让咽喉部位更加干燥刺激,加重咳嗽和咽痛症状。在甲流期间,多喝水、清淡饮食才是“王道”。 第七,未经医生指导的止咳药或退烧药。这一条尤为重要。很多患者会“自作主张”吃布洛芬、扑热息痛、右美沙芬等药物,但和奥司他韦叠加使用时,可能会掩盖病情进展,增加肝肾负担,还可能导致药效相互干扰。任何合并用药,都应该在医生明确指导下进行。

不少人在甲流期间,一边服药,一边狂喝鸡汤、猛吃保健品,指望“补一补就好得快”。可身体在发烧时,正是处于“高代谢+高消耗”的状态,消化系统其实是“罢工”的,强行进补反而可能造成负担。 最好的“药膳”,其实就是清淡、温热、易消化的食物。比如小米粥、蒸鸡蛋、煮烂的蔬菜,才是真正能让身体“喘口气”的选择。至于什么虫草、燕窝,在病毒面前并没有“加分项”。

而适度休息、保证睡眠、避免剧烈运动,才是支持免疫系统的根本。每天保持通风、补水、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做这些看似“平平无奇”的小事,比任何“神药”都靠谱。 奥司他韦不是预防药,更不建议“囤药”。它对乙流、普通感冒都几乎无效,滥用可能导致耐药,而且副作用不能忽视,尤其是儿童和老人群体,部分患者会出现精神症状,比如焦虑、幻觉或行为改变。 所以服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能仅凭“发烧就吃”这个标准。明确诊断、明确用药时机、明确疗程,才是对抗病毒的正道。

疫苗仍然是最有效的防护措施。每年接种当季的流感疫苗,能显著降低感染率和重症风险。即便感染,病程也会更轻、恢复更快。 甲流看似“老朋友”,但每年都在变脸。我们对它不能掉以轻心,也不必过度恐慌。关键在于科学认知,合理用药,注意生活细节。服用奥司他韦期间,谨慎饮食行为,不是“讲究”,而是对身体最负责任的态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