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提供的内容详细拆解了来建筑设计工作室打造的安徽南山君柠酒店的设计理念与建筑特色,结合这些信息,可进一步梳理出该酒店从定位到构造的完整设计逻辑,同时结合公开信息补充其实际运营相关的亮点,具体如下:
1. 核心定位:打破常规的非标行旅空间
该酒店跳出传统酒店和家宅的固有框架,以非标“行旅空间”为核心定位。它摒弃了家宅对风水朝向、等级尊卑的讲究,也摆脱了对空间利用率的极致算计,旨在为游客营造一处隔绝世俗琐碎的休憩地。这里的核心体验并非依赖奢华材料与稀有陈设,而是让入住者感受与山川、此地、此刻的诗意联结,契合中国人心中理想栖居的意境。从实际配套来看,酒店也围绕这一定位,设置了16间景观各异的客房,搭配餐厅、酒吧、健身房、公共泡池等设施,满足高端休养度假需求。
2. 布局巧思:依山就势,以水为脉
酒店充分利用皖中低丘缓坡山谷的地形条件,形成“依山、面竹、驯水”的布局特色。建筑分布贴合地形:背山侧建筑一字排开倚山而建,面竹侧建筑以环抱姿态相拥竹林,临路侧则以三间松散间隔的建筑作为公共区域。而“驯水”是景观设计的核心线索,设计团队将山间溪流缓引入园,使其依地势形成层层跌落的多样水面;园路穿插于水域之间,造就错落有致的游园体验。此外,还通过水潭状建筑还原原始水相、在山谷高处设月形水池形成跌水水帘等设计,让水成为串联全园的“脉络”,实现水形贴合地形、水势呼应气韵的效果。
3. 设计内核一:与古为新,重构传统建筑智慧
设计并非复刻传统,而是用现代建造体系重塑东方空间精神,通过四种方式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 藻井结构化升格:突破传统藻井仅为装饰构件且覆盖空间小的局限,借助现代木构技术,将藻井升级为建筑主体结构。如作为大堂的叠木堂,以北方八边形藻井为原型;作为酒吧的悬风楼,源自南方螺旋线藻井。前者用双层构造兼顾结构与外观,后者以漏斗状屋顶实现“万水归堂”,两者高低对望形成阴阳互补之势。
- 木拱桥去结构化降格:一反浙南木拱桥“小料大作”的大跨结构逻辑,在编木舫建筑中,将木拱降格为屋顶构造。把线性木杆件编织成屋面,还将拱形翻转为下弧承载于横梁上,以“大料小作”的方式反叛工业化效率,回归传统尺度与自然情绪。
- 溜金斗拱力形转化:借鉴明清溜金斗拱介于结构与装饰之间的特质,环木亭以十字形檐柱环抱向内,通过短拱层层延伸并在天窗处搭接,形成无柱空间。这种设计既保留了溜金斗拱层叠的秩序感,又通过向内托举的力感,营造出轻盈且有庇护感的空间。
- 九宫平面拓扑变形:以九宫格这一传统空间原型为基础,灵活适配不同功能。客房区域用九宫格对应寝、食、浴等功能,并调整比例;公共区域则解构“井”字形骨架,形成适配大堂、酒吧等场景的“回”字形动线,实现“静”与“动”的气韵流通。
4. 设计内核二:以骨为形,用结构塑造空间气韵
该设计将建筑结构视作“骨架”,使其成为空间语言与审美核心,典型代表便是编木堂的“编木为骨”设计。它将木拱桥倒置转化为受拉的木索结构,编木屋顶如木网悬挂于纵向梁上,中间下沉、两头翘起形成单跨木索结构;两个单跨木索组合成编木堂后,通过四根大梁与十六根细柱传导重量。同时,建筑的梁柱檩椽均采用统一直径圆杆,搭配“双托柱”节点传递三向受力,既强化了手工感,又让结构受力清晰直观,使结构线条成为搅动空间气韵的关键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