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超千米高楼方案的探索与搁置
在中国摩天大楼建设热潮期间,虽未出现明确以“超千米”为目标的正式方案,但多个地标项目曾以“中国第一高楼”为定位冲击高度极限,其中深圳世茂深港国际中心、上海中心大厦前期规划及部分未落地概念方案最具代表性。这些项目的起伏折射出城市发展理念的变迁。
典型项目案例及命运转折
深圳世茂深港国际中心
规划高度:700米左右(曾计划挑战“中国第一高楼”)
核心问题:出让时未取得600米建设高度规划条件,主塔高度始终不明确1;经历停工、两次法拍流拍后,2025年拟以68亿元收储,价格仅为2017年拿地价(239亿元)的三分之一。
现状:即使推进重建,高度或难超600米,“中国第一高楼”愿景落空。
上海中心大厦
实际高度:632米(目前中国第一、世界第二)
背景:2010年代初建成时,虽未突破千米,但代表了中国超高层建设的技术巅峰,配备1000吨风阻尼器应对高空晃动。
未落地概念方案
多个城市曾提出500米+地标规划,但因政策限高(如住建部“一般不得新建500米以上建筑”)、债务问题或市场需求不足,最终停留在纸面。
摩天大楼热退潮的核心原因
政策限制常态化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严格限制超高层建筑”,住建部等部门规定:500米以上建筑一般不得新建,250米以上严格限制。
县城住宅限高18层,一般地市天际线定格在100米。
市场与成本压力
深圳世茂项目收储价仅覆盖部分土地成本,未计入建设支出和资金成本1;超高层维护费用高昂,空置率上升加剧运营风险。
技术与安全瓶颈
高度超千米面临地质承压(地壳极限)、强风晃动(需巨型阻尼器)、消防救援等难题。地球山峰自然极限约2万米,但受重力和基岩稳定性限制,实际难超1万米。
全球对比:中东仍在推进超高层竞赛
沙特吉达塔:规划高度超1000米,拟投资300亿美元,多家中国企业(中国建筑、中国电建等)参与竞标。
迪拜克里克塔:在建高度928米,目标超越哈利法塔(828米)。
中国角色:2022年成为中东第一大基建承包商,份额达40%,承建埃及新行政首都CBD等项目。
总结:从“高度竞赛”到“理性发展”
中国摩天大楼热的退潮,本质是城市发展逻辑从“形象追逐”转向“安全韧性”与“可持续性”。尽管技术上可突破更高高度(如中东项目),但国内已进入“限高、去库存、控风险”的新阶段,超高层建设回归理性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