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7阅读
  • 2回复

[猎奇]他花10年走遍中国:记录那些一夜之间失去家园的人 [31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2220
金币
341833
道行
20030
原创
759
奖券
224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8005(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8-26
— 本帖被 huozm32831 执行加亮操作(2025-08-25) —


摄影师邹璧宇,
自2015年开始记录各类不可抗力因素对人生活的中断,
地震、干旱、洪水、疾病,
有人因此一夜之间失去家园。
随着近几年极端天气成为新常态,
他开始更多关注气候议题:
2021年的郑州洪水
2022年成都的高温和限电,
涿 州洪水、洞庭湖的溃坝,
贵州和四川雅江的山火……


2024年洞庭湖洪水,被淹房屋与受灾居民


2023年涿 州洪水后,被泡过的玉米地


2022年成都高温限电
环球中心水上乐园的大屏幕被关闭
今年北京暴雨、甘肃山洪、河南干旱,
全国多地高温超40度。
当气候灾难离我们越来越近,
我们该如何看待、应对气候变化?


内江高温,在防空洞避暑的居民
8月上旬,一条在成都拜访了邹璧宇,
他带我们一起看了看40度极端高温之下
成都和内江居民的应对办法,
还同我们聊了聊洪水、高温、山火面前,
灾民的损失、生活的恢复和重启,
以及他们具体的悲伤与无奈。
以下是邹璧宇的自述:
编辑:王晨璇
责编:鲁雨涵




邹璧宇在成都街头拍摄
最初构思有关气候议题的拍摄是在2019年。
在这之前,我的拍摄大多是突发的大型灾害。但从2019年开始,我的外出拍摄开始非常明显地受到气候影响,特别是在夏天。不单单是极端高温,像台风、强降雨等特殊天气也越来越多。




2021年郑州洪水,居民自发铭记在地铁五号线遇难的人
2021年,我到郑州出差,正好赶上了郑州洪水的后面几天(注:2021年7月17日至23日,河南省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暴雨,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其中郑州市因灾死亡失踪380人)。当时雨已经停了,但看到城市中被内涝淹没的区域依旧大面积覆盖着淤泥。
我以前从没想过郑州会跟洪水发生关系,因为北方的城市极少会遇到特别大的暴雨。当时就觉得,气候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而我有必要把这种“不寻常的夏天”记录下来。




2022年,成都高温限电期间的春熙路、太古里
正式开始拍摄是在我生活的成都,2022年的夏天,严重的高温、干旱导致了四川的大规模限电(注:2022年四川遭遇60年罕见的高温干旱灾害,全省水力发电能力不断降低,八月中旬起成都等地陆续开始限电)。
在我过往的生活经验里,从没有这么热过。差不多整整一个月没有雨水降下来,然后慢慢地就看到了限电的消息。先是工厂停电,再到写字楼,最后是居民区停电,轮流来停。
我尝试到春熙路、太古里这种商业中心拍摄,本来是为了到成都人流量最大的地方看看,大家是不是在如此炎热的天气也会出门闲逛,但是当我走出地铁,我才真实地感受到高温限电这件事的严峻。
街道上最明显的变化,平常都亮着的半空的大屏幕,包括很多人打卡的3D立体屏幕,在那个时刻都是黑色的。一块块黑色的色块悬挂在半空中,就像黑洞一样,看到这些,我猛地反应过来:限电了。
我们的能源供给出现了一些问题,所以这些在过去稀松平常的东西,突然就发生了变化。


2022年四川内江,受持续高温影响的植物
离开成都,我和朋友开车往都江堰的方向,也就是水库的上游走。看到那些常年泡在水里的白色的礁石,全都裸露出来了。原本近在眼前的水库,现在要走好一阵才能到岸边。水位线已经肉眼可见地比往年低了很多,没办法估算具体的数据,但站在往年的水位线看过去,岸边的人像是人偶模型一样,已经变得非常小。


2022年四川,被晒黑的柑橘


2022年,四川沱江因高温缺氧死亡的鱼
从上游回来后,我们又沿着岷江往下游走,路上看到一些果园,他们的柑橘都被晒黑了,坏掉了大半。路边的野草一圈圈萎掉,公园里的树也过得很艰难,树叶都是黄色的,甚至会有一些呈现出黑色的枯败的状态,几乎所有的树都要人工用水桶补水才能勉强活着。
总之,人也好,植物也好,在那个夏天都不太熬得住了。


2023年涿 州洪水,积满淤泥的新发地大石桥市场
2023年印象比较深的就是涿 州的洪水(注:2023年受台风“杜苏芮”的影响,京津冀地区发生特大暴雨灾害。涿 州是河北省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涿 州是一个少雨的地方,有气象记录以来,几十年没有过洪灾,所以不像很多南方城市,有一套完整的应急预案。洪水对涿 州人来说是完全陌生的,这就让各个地方泄洪的压力都很大。
受灾情况远比想象中严重。
我沿河去到很多农户的房子里,其中给我冲击最大的是一家新装修的涮羊肉火锅店。


2023年涿 州洪水,受灾的火锅店




被洪水浸泡过的餐具、啤酒
我到的时候老板正在清理桌椅和淤泥,走进房间里,印象最深的就是扑面而来的一股浓郁的腐臭味。洪水造成的断电,让冰箱里的肉类都坏掉了,长时间没有清理,食材坏掉的气味和土腥味掺杂在一起,再加上洪水褪去之后8月持续的高温,那个空间根本没办法待太久。
现在回忆起当时的种种情况,那种难受、窒息的感觉,是照片根本没有办法承载的。
老板说,这家火锅店算是他的全部家当,甚至还有一部分是他问人借的,但洪水一来,它的设施、食材、装修,基本上全毁了,一夜之间就产生了近几十万的损失。
后续的补救、赔偿还没开始,眼下老板眼里只有难过和无奈。


洪水后,涿 州居民在清理淤泥
其实对于这些普通百姓来说,他们根本没有“降水线北移”这种宏大的气候概念,大部分村民想都没想过,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就这么遭灾了。
去年夏天,我的家乡桂林发生了洪水(注:2024年6月19日,广西桂林遭遇1998年以来最大洪水,引发内涝灾害)。
其实相较于北方,我们这种南方城市,特别是在河边的城市,洪水已经算是一个比较常见的事情,大家的防范意识也比较强。但去年的灾情异常严重,很多地势比较低的居民区都被洪水完全淹没了。我到家之后,就听到我母亲说,她朋友的亲戚为了在洪水中抢救自家经营的KTV里面的设备,被困在洪水中了,没出来。
当时就觉得,即使我人在外地,这个灾难仍然离我很近,甚至会有身边的人因此失去生命。




2024年洞庭湖,家被洪水淹没的居民在岸边休息
高温、高湿、强降雨这类极端气候越来越频繁,现实层面来说,人很无力,但生活还是要在种种无奈中继续。
2022年高温限电那些天,很多商店即使是没有电的状态,也得开门,因为房租昂贵,就不可能停业。傍晚的时候,商业街往往是一种半停电的状态,很多店员就只能在门口大声吆喝、张罗,就算打折也得把东西卖出去。有不少保洁、工人,40度的天也不得不在户外作业,大家都挺不容易的。
成都最热的时候,地铁会专门划出一块区域,给居民避暑。很多人拖家带口到地铁里去,躺下来休息,或者一家人一起聊天、打牌。本来私密的生活在这样一个公共空间里聚集起来,就让我觉得又无奈,然后又挺新鲜的。
成都还好,但在一些基础设施没这么发达的城市,就只能靠居民自己想办法避暑纳凉。
往往越小的乡镇,电力缺口越厉害,停电的时间也就越久。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开始把自己的作息完全反过来,白天在家里睡觉,傍晚才出来活动、聚会。


2022年四川,在桥下和防空洞避暑的居民
桥下是一个很好的避暑的地方。我们看到有人在吹萨克斯风、练拳、打太极,甚至会有妈妈带着孩子来写作业。我的拍摄中有一个大哥,光着膀子,铺着凉席就在桥洞下面睡觉,睡醒了就卷卷烟,或者就是单纯地放空、发呆。当时我问大哥有没有什么事情要做,大哥就说“太热了,放过自己吧”。


2022年四川内江,防空洞中避暑的居民
在内江,不少居民会到防空洞避暑。防空洞修在一个山里面,又因为两边开口,空气流通,比外面凉爽许多。
我在2022年的时候第一次去防空洞拍摄,那个场景还是蛮震撼的,里面乌乌泱泱坐满了人。午饭过后,就陆陆续续有人带着椅子或者凉席过来,准备待一个下午。疫情之后已经很久没看到过这么多人聚在一起了。有看书的、玩手机的、打牌的,有小朋友在玩玩具,做鞋垫的大姐、还有弹吉他的大叔……大家就这样做着各自的事情,对外界也不管,然后埋头过着自己悠闲的下午。


2025年四川内江,防空洞中避暑的年轻人
去年再来内江的时候,很惊喜地发现防空洞中多了不少年轻面孔,很多20岁不到的人,也直接到这里面铺个席子就睡午觉了。大家好像已经慢慢地接受了这样的避暑方式,也蛮好的。


2024年洞庭湖,被洪水淹没的房屋
2024年洞庭湖团洲垸的溃坝(注:2024年湖南团洲垸洞庭湖一线因连续强降雨造成了堤防决堤,决口长度约为226米)。
我赶到现场的时候,第一道堤坝已经决堤了,湖水倒灌进去,淹没了好多村庄,很多房屋被淹到只剩下一个屋顶露在水面上。
我就站在第二道堤坝,去看那个场景:平静的湖面,然后屋顶和屋顶的倒影,树木和树木的倒影,当时那个画面非常打动我——生活被这样的自然灾害摧毁,却又是这么平静的一个场景。




洞庭湖洪水,被淹房屋与受灾居民
大部分居民已经搬到了安置点,但每天还是有受灾的人,回到堤坝上去看他们自己生活过的地方,有的人是钓鱼、拿生活物资,也有人真的就是在看自己的房子。我当时遇到一个大哥,他就指着面前的房子跟我说:“看,这就是我的房子,只剩下一个屋顶了”。我问他后面怎么办?
他说,走一步看一步吧,反正现在人活着,大部分东西也抢救出来了。
灾难面前,可能是因为再做什么也于事无补,他们就还挺坦然的。
2024年,在一次关于气候变化与小农户应对的调研中,让我印象很深的是,有一个小农户对我说:“曾经我有次看到手机里的天气预报,告诉我两个小时之后要下冰雹,就下在我的玉米地里,我能怎么办?玉米还没熟,又不能收,但只要冰雹落下来,玉米就没了。”
有的时候只能认命。或者是来年去种一些更适应坏天气的作物。
人在面对这些灾害的时候其实挺无力的。所以在这样的气候状态下,大概就只能学会跟自己和解,别跟气候较劲,生活总是会慢慢重启的。




2015年天津大爆炸后现场,离爆炸点最近的小区住宅
最初拍摄《戛然而止的生活》的系列,我拍的全部都是生活被不可抗力中断之后,生活空间的变化,像2015年天津大爆炸后的居民区(注:2015年“8·12”天津港危化品仓库爆炸事故,173人死亡)、北京新建村、昆明“别样幸福城”等,没有人出现,只有生活空间、生活痕迹。
因为我希望人们在看到这些照片的时候,抛开具体的个体,去反思自己的生活,思考我们需要的生活安全感到底是什么。


2022年四川内江高温,在防空洞休息的年轻人
但到后来拍摄气候议题的时候,在《不寻常的夏天》这个系列里,我加入更多具体的人。所以我会尽量通过个体的遭遇,去反映气候对生活的影响。普通人的创伤往往最容易被忽略,但他们作为灾害的承载体,我希望能有更多人看到身处其中的人的难处。
不仅如此,随着我长期地跟拍一些选题和地方,自己甚至会被当地人给治愈到。
他们大多非常坚韧,这种坚韧之中还带着一种乐观,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种乐观,但他们总会保有某种希望,觉得生活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恢复起来。


2024年,桂林洪水后,居民在晾晒物品
在我的家乡桂林那边,洪水刚一褪去,一出太阳,街道上全都是居民们晾晒的书、日用品、家居,你能感受到他们对于重启生活的努力。


2024年雅江山火
去年四川雅江的山火(注:2024年3月15日,四川省雅江县发生森林火灾,耗时7天扑灭),我去了四次,拍摄被山火烧毁的山谷怎么复苏,去年十月的时候,很惊喜的发现,那些烧黑的土地上面开始长新的植物。今年山谷的居民告诉我,有的地方在山坡上已经开始人工种了些树。
其实拍摄气候也好、其他选题也好,作为一个摄影师,我经常会有巨大的无力感,就觉得在灾难面前,我完全不能改变任何事情。因为这件事,我抑郁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最后,反而是这些拍摄对象在帮助我走出来。他们教会了我课本里学不到的知识,告诉我如何面对生活的变故和无常。


邹璧宇在工作室
今年我在尝试做自己的摄影工作室,本来还在为起名字的事情发愁。有个朋友就问我,你不是有个摄影系列叫做《戛然而止的生活》吗?戛然而止的反义词是什么?
我当时第一个想到的词就是——Keep Going。


2023年涿 州洪水后,民房内残存的洪水痕迹
拍了这么些年,总会有对现实无力的时候。
有的时候只能被动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尽管我们属于完全不一样的生活群体、也做出了不同的生活选择,但好像当灾难真正来临的时候,从没有放走过谁。
灾难面前,人是非常渺小、无助的。但是这些亲历者、幸存者就会告诉我们,不管多难,也要想尽办法让生活继续下去,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要进行一些抗争。
1条评分金币+20
huozm32831 金币 +20 - 前天 20:24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2220
金币
341833
道行
20030
原创
759
奖券
224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8005(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8-2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8-24

以下是关于摄影师邹璧宇及其十年纪实项目的综合分析,结合任务要求及搜索结果信息整理:

一、项目核心主题
邹璧宇自2015年起,持续记录中国因自然灾害与突发公共事件导致的群体性生存危机,重点关注个体在一夜之间失去家园后的生活状态与心理创伤。其作品聚焦地震、洪水、干旱、疾病等事件对普通人生活的摧毁性中断,揭示灾难背后的社会韧性。

二、关键拍摄案例与背景
结合提及的灾害事件,可推测其拍摄范畴涵盖以下典型场景:

2014年南方特大暴雨灾害

广东洪灾:广州增城80年桥梁坍塌、从化山体滑坡致人员殉职、全省上百处交通中断;
经济损失:广西、江西、贵州等多省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9.3亿元,数万间房屋损毁。
政策响应:地方政府启动紧急预案(如广西减灾委部署救灾),凸显灾后系统的脆弱性。
其他潜在记录方向

疾病冲击:如公共卫生事件导致的社区隔离与生活瓦解(参考任务描述中的"疾病"因素);
生态灾难:干旱引发的迁徙与农耕文明消亡(需结合其项目长期性推测)。
三、创作理念与人文价值
微观叙事视角
邹璧宇拒绝宏大灾难景观,转而捕捉个体生活痕迹的断裂——如烧焦的录取通知书、缝补的旧衣、洪水浸泡的家居物件等,通过日常符号的异化呈现失去家园的荒诞感。
时间维度的纵深
其十年跨度形成独特"灾难人类学档案",既记录灾后重建的物理过程,更追踪心理创伤的长期愈合(或未愈合)。
社会边缘群体的可见性
作品中频繁出现农民工、留守老人、辍学青年等群体(参考周寒故事中的阶层困境),揭示灾难对不同社会阶层的差异化冲击。
四、创作手法与艺术表达
空间对比:废墟与临时安置房的并置,突出"家"的概念流动性;
物品象征:)成为苦难的肉身铭刻。
五、社会意义与启示
邹璧宇的作品实质是一部非虚构的"中国当代灾变史",其价值在于:

修正灾难记忆:对抗媒体对灾害的碎片化报道,提供连续性观察;
追问责任机制:通过政策响应迟缓案例(如广西救灾部署),反思应急体系漏洞;
重构人文关怀:让"失去家园"从统计数字回归为具象的生命故事(如殉职的林场书记)。
[ 此帖被姜谷粉丝在2025-08-24 07:57重新编辑 ]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前天 20:24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80498
金币
371959
道行
2004
原创
2418
奖券
2935
斑龄
37
道券
1068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0458(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8-26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08-24
气候变化下的生活与应对

摄影师邹璧宇自2015年开始记录各类不可抗力因素对人生活的中断,包括地震、干旱、洪水、疾病等。近年来,随着极端天气成为新常态,他更加关注气候议题,记录了2021年的郑州洪水、2022年成都的高温和限电、涿 州洪水、洞庭湖的溃坝,以及贵州和四川雅江的山火等事件。

极端天气下的生活挑战

邹璧宇的镜头捕捉到了极端天气下人们的无奈与坚韧。例如,在2022年成都高温限电期间,商业中心的大屏幕被关闭,街道上的景象显得格外荒凉。而在四川内江,高温导致植物枯萎,柑橘被晒黑,整个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影响。

洪水后的重建与无奈

2023年涿 州洪水后,邹璧宇记录下了受灾居民清理淤泥的情景。一家新装修的涮羊肉火锅店被洪水浸泡,老板面临着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洞庭湖洪水后,许多房屋被淹没,居民们只能在安置点生活,但每天仍有人回到堤坝上看自己的房子,面对生活的破碎,他们表现出了令人动容的坦然。

生活的重启与和解

面对极端天气带来的灾难,人们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和乐观。在成都高温限电期间,许多居民选择到地铁站避暑,甚至在防空洞中度过炎炎夏日。这些场景虽然充满了无奈,但也展示了人们在困境中的智慧和适应能力。

气候变化的深远影响

邹璧宇的摄影作品不仅记录了极端天气下的生活场景,更反映了气候变化对普通人生活的深远影响。通过这些作品,他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并思考如何应对这一全球性挑战。

结语

邹璧宇的镜头让我们看到了气候变化下普通人的生活状态。面对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人们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和乐观的态度。通过记录这些瞬间,邹璧宇希望能够唤起更多人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并共同努力应对这一全球性问题。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前天 20:23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