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2阅读
  • 1回复

[转帖]秉常村的古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7170
金币
292131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7168(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2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0小时前
西山有金庭镇,镇辖明月湾村、石公村、林屋村、缥缈村,均较知名。沪上多有访客,借地利之便作短途之游。我数度游于此,所钟情者,无非古吴之人文并西洞庭之烟水山光。不过有些声名不彰、一时旁落的风景,往往因无意中的撞见,益增遗珠之憾。比如金庭中南,东临淼淼太湖的秉常村。
那是前年腊月,与沪上青龙书院院长、诗人俞敏兄游罢石公山,见天色未晚,一时不忍遽别,便提议四处走走再归沪不迟。俞兄遂发车缓驶,不多会儿,途经秉常村,立即熄火,下车。只是刚踱进村口,便为两株杨梅树而感吃惊。依树牌所示,这是200余年树龄的老木了。右边一株尚能侧身直立,而左边一株,根桩已被岁月镂空,却还伸出两路老迈粗硕的铁干,一路取上仰之姿,再岔作两枝,一路呈横下之状,岔作三枝。这三枝中,倒有两枝受到坚实的立碑形木板支撑,否则,整株大树势必仆倒在地。两株杨梅树,正好构成一个大V字形,倒也奇特。树虽老,离离蕤蕤的绿态,却也披拂其上,想必到了初夏,定有杨梅累累之结实。
切不要以为古杨梅树就是入村最显眼的标识了,顺着翠蔓遮阴的石板路往里走,突见一额枋隶书“古罗汉寺”的石牌坊,两柱楹联内容为“古树径通幽,梵音风作韵”。心想这小小的村子,竟有深藏不露、以风传音的野寺不成?更出乎意料的是,它所提及的“古树”,非指入村的200年杨梅树,而是再往里走几步,便可“遭遇”的一场大树奇观:只见罗汉寺下,两株高约30余米、近千年树龄的香樟,呈峻拔并雄之势,有三四人合抱的样子。老树皮上镂痕密比,树疤斗大如盆,而阴翳纷披,盘偃如盖,目测横敷达数十寻。树周以铁栏围护,游人不能近。令人称奇的是,间有一株600余年树龄的古藤,周身满布瘤疖,左腾右挪、密匝缠绕在两株古樟之上,似纠缠着爱欲情仇,倾吐着一腔痴怨,竟至于六个世纪过去了,至今还不肯撒手。下立一牌,示以“藤樟交柯”的景名。我便想若是到了春夏之交,紫藤蒙络摇缀、绚烂怒放的花事,该有多么炫人眼目、动人心魂啊!倘我再来,必不能不载酒宴坐其间。作如此想,心下已为这光景抱起屈来,今大都市车舆辐辏,何有如此深荫翳日、苍古绮秀之境?然音疏路稀,竟不为世人所知,实属大美无言之事。
就在这古木掩映之下,稍拾几步台阶,便到了始建于五代、不过数楹的罗汉寺前。见有罗汉松一株,姿态虬曲有致,颇具古意。寺门两边则有“笑不尽古今事,看得见去来人”的联句。不过那天山门紧闭,不能入内,只好去向别处。还有一事奇,就是我们入村后,自始至终不见一人,恐并未接触到村民居住区。然足音橐橐之间,山之翠微、涧之流漱、罗汉坞之籁动,却分明示我以空灵的禅境。
村口的文宣上,提到吴王曾驻兵于此,故旧名为“兵场”,后因误传,才成为目前的“秉场”。不过秉公的“秉”,还是好于刀兵的“兵”。另《诗经·小雅》有“君子秉心”一句, 以为深具古范也。
颇感遗憾的是,钱穆先生墓,虽早知近太湖一带,却不知就在秉常村的俞家渡。本以为西山毕竟近,很快便能再去,却因疫情一再耽搁。时至今日,仍未能至,甚憾。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72197
金币
308555
道行
2004
原创
2406
奖券
2855
斑龄
36
道券
103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9016(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28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8分钟前
秉常村:古吴之地的隐秘美景

背景介绍

西山,即洞庭西山,位于苏州市西南部,是中国内湖第一大岛。这里不仅风景秀丽,而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金庭镇辖下的明月湾村、石公村、林屋村、缥缈村等都是知名的旅游景点。然而,有些地方虽然声名不彰,却有着独特的魅力,比如金庭镇中南部的秉常村。

探访秉常村

前年腊月,我与沪上青龙书院院长、诗人俞敏兄一同游览石公山后,见天色未晚,便提议四处走走再回上海。俞兄驾车缓缓行驶,不久便来到秉常村。刚进村口,就被两株杨梅树吸引住了。

古杨梅树

这两株杨梅树已有200余年的树龄。右边一株还能侧身直立,而左边一株的根桩已被岁月镂空,但仍顽强地伸出两路老迈粗硕的铁干。一路向上仰伸,再岔作两枝;一路横向延伸,岔作三枝。其中两枝受到立碑形木板的支撑,否则整株大树势必仆倒在地。两株杨梅树构成了一个大V字形,非常奇特。尽管树木古老,但依然绿意盎然,初夏时节必定果实累累。

罗汉寺与古树奇观

继续沿着翠蔓遮阴的石板路前行,突然看到一座额枋隶书“古罗汉寺”的石牌坊,两柱楹联内容为“古树径通幽,梵音风作韵”。心中暗想,这小小的村子竟有如此深藏不露的野寺?更令人意外的是,所谓的“古树”并非村口的200年杨梅树,而是再往里走几步便可看到的一场大树奇观。

罗汉寺下,两株高达30余米、近千年树龄的香樟树并立而生,需要三四人才能合抱。老树皮上镂痕密布,树疤斗大如盆,阴翳纷披,盘偃如盖。树周以铁栏围护,游人不能靠近。更为神奇的是,有一株600余年树龄的古藤,周身满布瘤疖,左腾右挪、密匝缠绕在两株古樟之上,似纠缠着爱欲情仇,倾吐着一腔痴怨。历经六个世纪,至今仍不肯撒手。这一景象被称为“藤樟交柯”。

罗汉寺

在这古木掩映之下,稍拾几步台阶,便到了始建于五代的罗汉寺前。寺门前有一株姿态虬曲有致的罗汉松,颇具古意。寺门两侧的联句为“笑不尽古今事,看得见去来人”。然而当天山门紧闭,未能入内参观。

村中的禅境

在村里行走时,自始至终未见到一个村民,似乎并未接触到村民居住区。然而,在足音橐橐之间,山之翠微、涧之流漱、罗汉坞之籁动,分明展示出一种空灵的禅境。

村名由来

村口的文宣提到,吴王曾在此驻兵,故旧名为“兵场”,后因误传成为现在的“秉场”。不过,“秉公”的“秉”比“刀兵”的“兵”更好。《诗经·小雅》中有“君子秉心”一句,深具古范。

遗憾与期待

颇为遗憾的是,钱穆先生的墓虽早知在太湖一带,却不知就在秉常村的俞家渡。原本以为西山距离不远,很快就能再去,却因疫情一再耽搁。时至今日,仍未能前往拜谒,深感遗憾。

秉常村虽然声名不彰,但却隐藏着许多美丽的风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希望未来有机会再次探访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