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足的未来之路
中国女足的发展模式与男足截然不同,主要依托于体育系统的“专业体系”,类似于传统的举国体制。这种模式在稳定性和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使中国女足从青黄不接的窘境中走了出来。然而,在世界女足全面进步的背景下,这种专业体制的作用可能仅限于支撑中国女足在亚洲保持一流球队的位置,而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与欧洲球队相比,差距依然明显。
现有模式的局限性
1. 选材面受限:尽管有不少城市女孩参与女足运动,但各女足队伍的选材普遍以城乡接合部和农村为主。以大连11年龄段梯队为例,只有3名来自大连主城区的女孩。这种选材方式限制了城市女孩的参与度,也影响了女足的整体发展。
2. 队伍稳定性与竞争力不足:专业体系下,女足队伍保持了很强的稳定性,但这意味着竞争力不足。校园足球虽然理论上会促进女足运动发展,但实际上,很多球队选材仍依赖于学校运动会或推荐,城市里参加校园足球的女足孩子“12岁退役现象”比男足更严重。
3. 过早专业化的问题:过早的专业化培养带来了文化修养、人格培养和足球专业技能等方面的缺陷。女足因为专业培养机制,更是从小开启专业化培养,问题更加严重。
突破方向:市场和校园
1. 市场潜力:尽管短期内市场空间有限,但“村超”和“苏超”的火爆带来了新的思路。山东体彩女足主场的高上座率说明,女足并非毫无市场。通过市场和流量的加持,可以提升女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 校园足球的发展:校园足球是另一条重要的发展道路。日本和美国的体育发展都与校园息息相关,日本更是职业梯队和校园队伍两条腿走路。高校足球专业的设立和知名大学组建高水平俱乐部可以带来真正的引导。
技术足球与男子化方向的协调
1. 技战术表现不足:尽管理论上女足的基础技术能力应该非常扎实,但现实是技战术表现一般。提升训练质量,注重技术训练是关键。
2. 高质量比赛的重要性:系统的高质量比赛可以以赛促练,提升球员在强对抗、快节奏下的处理球能力。王海鸣提出的“四快”(观察快、决策快、反应快、传接快)是提升女足能力的重要方向。
3. 小女足队员参与男足比赛:高红建议小女足队员参与男足比赛,从启蒙持续到14岁,以提升综合比赛能力。
专家建议
1. 培养良好的人生观和自我管理能力:王海鸣、高红、常卫魏和李金虎都认为,培养球员良好的人生观、自我管理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是提升女足的首要前提。
2. 树立远大目标和不断学习:常卫魏强调教练需要树立远大的目标,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李金虎则表示,通过完善自身体系,带动整个地区的校园足球发展。
3. 整合资源建立科学机制:西安市铁一中校长庆群表示,铁一中通过整合体育系统和足协的资源,建立科学和常态化的机制,为中国女足发展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中国女足的未来之路需要在现有专业体制的基础上,结合市场和校园的力量,提升训练质量,注重技术训练,并培养球员的综合素质。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中国女足有望突破上限,重现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