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6阅读
  • 0回复

[红楼梦]贾宝玉向来不务正业,为何初次参加科举乡试,就能考中第七名举人 [11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1653
金币
3027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8
奖券
17898
斑龄
198
道券
1055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2418(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7-16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5:49

《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人物形象深入人心,但书中也存在许多令人费解的矛盾之处,让人反复思索。例如,主人公贾宝玉常年沉迷于玩物丧志,热衷于研究胭脂,却能在首次参加乡试时获得第七名的举人资格。这究竟是因为他天资聪颖,还是因为其显赫的家世背景,甚至可能借助了某些权势的便利?这些问题都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探讨空间。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核心人物,他的前世乃天宫赤霞宫中的侍者,身为仙家一员;今生则转世成为贾府的嫡孙,因出生时嘴含一块宝玉,故名“贾宝玉”。从小,贾宝玉就对世俗礼教充满反感,厌恶程朱理学和科举八股文,甚至讥讽那些追逐功名利禄的文人是“窃食俸禄的蛀虫”。
在探讨贾宝玉为何能在未曾正式读书的情况下参加乡试之前,首先得明白他为何有资格参加考试。这得益于其“官二代”的身份背景。贾府的显赫地位不仅保证了他的考试资格,也为他开拓了眼界。自幼家中充满诗词歌赋的熏陶,令他在文学上具备一定的底蕴。

贾宝玉的家世极为显赫,祖上被封为国公,是京城“八公”中的两位要员——宁国公和荣国公兄弟两人,而宝玉则是荣国公的重孙。这种背景意味着他完全不用担心生活的琐事,且家境富裕。正因如此,薛宝钗才戏称他为“富贵闲人”。换作现代官场,这样的身份至少相当于省长级别,生活优裕,衣食无忧。

正因为成长环境的优越,贾宝玉渐渐失去了锐气,变得安于现状,缺少进取心。他天生的贵族气质虽然带来了物质保障,却也让他变得懒散散漫,对社会缺少警觉。这种性格最终为他后来的出家隐居埋下伏笔。

拥有这样的家世,贾宝玉在精神上也常感迷茫。高高在上的家族地位与自身的反叛心态形成矛盾,他的内心世界与外界格格不入。满足了物质需求后,他开始追寻精神的满足,但当时的社会环境却不容许他自由发展。因此,尽管他对婚姻有自己的想法,却不得不遵循父母的安排,接受媒妁之言。

随着贾府逐渐衰落,贾宝玉的问题日益显现:他缺乏治理能力,远离朝堂,对科举毫无兴趣。参加考试更多是为了应付家族的期望,而非个人追求。这既是他的悲剧,也是作者曹雪芹的无奈。

贾宝玉能初试高中,部分原因在于其家庭给予的坚实基础,但更重要的还是他自身的聪慧与才华。从大观园中他的对联和对唐诗三百首的熟练背诵可以看出,他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卓越的文字功底,平日的积累令他的文笔典雅,具有君子风范,然而这些锋芒他往往选择隐藏。
另一种观点认为,贾宝玉前世为神瑛侍者,乃天上的仙人,天资自然超凡脱俗。他对事物理解迅速且深刻,常能看透本质,这种能力甚至超过一些资深学者,这也解释了他为何能一举成举人。

贾宝玉卓越的才华与他最后出家的结局形成鲜明对比。尽管才华横溢,他因无自由选择婚姻、家庭束缚和封闭的社会环境而心灰意冷,最终选择了出家。这既令人感慨,也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批判,同时折射出曹雪芹自身的人生经历。
整体来看,贾宝玉虽然才华出众,却碌碌无为,依赖家族的财富而不求进取。他的故事表现出即使拥有显赫家世,也难逃政治风云变幻的命运,凸显出家族脆弱和专制王权的残酷。
《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是清朝,当时的科举严格限制文风,要求八股文的形式,思想不被允许自由发挥。考试内容统一且死板,难以体现个性与创新,这为贾宝玉轻松考取举人提供了合理解释。

八股文的形式束缚了文人的思想,使他们专注于刻板的文辞技巧,而忽视政治和经济的实际问题,阻碍了有识之士的晋升。科举制度虽是选拔人才的主渠道,却因八股文限制,导致人才思想保守,难以革新。

书中贾宝玉虽常被描写为不务正业,却能通过考试,也反映了八股文制度的局限性。它能选拔一定类型的人才,但同时阻碍了朝廷新人的更替和朝政的活力,显现出当时政治的固化和权力的集中。

八股文不仅使读书人陷入愚昧,也愚化了执政者,而贾宝玉只是受害者之一。正如曹雪芹诗中所言:“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这句诗深刻揭示了宝玉的命运,也反映了作者对其的批判与痛惜。
曹雪芹通过贾宝玉的形象,折射出自己年少时对家业的忽视,以及当时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即使财富显赫,也抵不过权贵的掌控,显示出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
贾宝玉的一生可谓是一手好牌却打得稀烂,从国公侯府的荣华到家族衰败,再到最终出家乃至沦为乞丐,皆因未能珍惜眼前的机遇,缺乏危机意识,未能有效利用资源自我提升。
这也警示我们,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必须拥有一技之长,珍惜时光,不断进步,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更加开明自由的时代,没有太多条条框框束缚,应当把握机遇,积极实现自我价值。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