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都邯郸、三千年行不更名
历史沿革
邯郸是一座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其历史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商朝前期在今河北邢台建都,后迁都河南安阳,邯郸均为畿辅之地,商纣王曾在此建立行宫。春秋时期,邯郸属晋国领地,后成为赵国都城,且在之后一百多年间一直是赵国首都。从春秋战国到北宋,曾有赵国、曹魏、东魏、后唐等多个朝代的十个政权在邯郸境内建都。秦汉以前,邯郸是中国政治中心之一,秦汉以后政治地位下降,东汉时期遭刘秀“屠城”陷入萧条。近现代以来,相对崛起的大城市,邯郸虽不显眼,但名字沿用至今。
文化底蕴
成语典故之都
邯郸有“成语典故之都”的美誉,与邯郸有关的成语典故多达一千五百多条。比如“邯郸学步”“董狐直笔”“负荆请罪”“毛遂自荐”“纸上谈兵”等。在人们行文和交谈中,很多成语典故都与邯郸有关,这些成语故事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多种文化融合
女娲文化:上古时期,传说大神女娲在涉县的古中皇山抟土造人。娲皇宫是全国五大祭祖圣地之一,是中国规模最大、肇建时间最早、影响地域最广的奉祀女娲的历史文化遗存,被誉为“华夏祖庙”。涉县被命名为“中国女娲文化之乡”,以娲皇宫为代表的女娲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3。
磁山文化:磁山文化早于仰韶文化1000年,是世界上粟、家鸡的最早发现地,将中国黄河流域种植粟的记录提前至距今一万年,填补了前仰韶文化的空白,修正了世界农业史对种植粟年代的认识。
赵文化:作为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邯郸历经八代王侯,延续了158年的繁华,留下丰厚的赵文化。以“胡服骑射”为代表的赵文化,展现出改革创新精神,是华夏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交汇、融合和升华的结晶,具有二重性,集中反映了北方地区诸民族冲突与融合的过程。武灵丛台是赵文化的最佳代表,始建于战国时期,据传最初是为观看歌舞和军事演练,也是“胡服骑射”的发生地。
建安文化:东汉末年,邯郸孕育出了文学史上璀璨的“建安文学”。以邺城铜雀台为依托的建安文化,是建安文学的摇篮,在中国文化史上堪称奇观。
历史名人
邯郸出现了许多名人,如赵国著名君主赵武灵王,他创建了骑兵,使赵国成为七国中强大的国家;战国末期大将李牧,在对抗匈奴上声名大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