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迎夏至”习俗讲究
官方祭祀习俗
汉代时,国家会在夏至日举行祭祀,名为报地,此祭祀是为了感谢土地赐粮,表达对土地的感恩之情,同时祈求五谷丰登,体现了古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因为土地是粮食的来源,丰收与否关系到百姓的生活和国家的稳定。
民间祭祀习俗
祭祀先祖
水乡人家会挑选好日子祭祀先祖,通过这种方式缅怀先人,传承家族文化和情感,增强家族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祭神
夏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古时也是民间“四时八节”中的一个节日,自古民间就有在夏至拜神祭祖的习俗,以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生活平安。
饮食习俗
夏至面
夏至吃面的习俗由来已久,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此时新麦登场,人们将新鲜面粉制成细长的面条,寓意绵长顺溜,寄托了对生活顺遂、健康长寿的美好祈愿。面条的做法多样,无论是清爽的凉拌面,还是热气腾腾的汤面,都备受人们喜爱
其他食物
除了夏至面,民间还有吃荔枝、馄饨、麦粽、夏至饼等习俗。在养生方面,夏至后人们普遍会食用清补凉汤、凉茶、酸梅汤等来避暑。
食夏至饼
在古代,夏至之时农家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肉类等,祭祖后食用,或分赠亲友,谓之“夏至饼”。
食麦粽
江南食俗不仅有食麦粽的习惯,还会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
吃馄饨
夏至这天,古代有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的习俗。有谚语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古人吃过馄饨之后,会为孩童称体重,希望孩童健康成长,身强力壮。
吃补食
农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即进入伏天,此时天气炎热,人们食欲不振,开始消瘦,即“枯夏”。古时民间便开始偷闲消夏,注意饮食补养,古代官府也停止办公事
消夏避伏习俗
夏至期间气温高、湿度大,人们有消夏避伏的习俗,通过减少户外活动、寻找阴凉处休息等方式来躲避炎热,避免中暑等情况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