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90阅读
  • 1回复

[疾病预防]医生研究发现:一旦做过白内障手术,这4件事就别做了?[11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68243
金币
277567
道行
2004
原创
2404
奖券
2775
斑龄
35
道券
100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255(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13
— 本帖被 xian209 执行加亮操作(2025-06-01) —

医生发觉,诸多患者在完成白内障手术后,恢复颇为迅速,视力较之前清晰许多。

但有些人没注意,有些事儿做了之后,不光眼睛又出毛病了,甚至还牵扯出一些看起来八竿子打不着的健康问题。

有个老头子刚换完人工晶体没多久,回家种菜晒太阳、拎水上楼、晚上还跟人打牌熬夜,结果不到两个月,眼睛又模糊起来,一查——人工晶体轻度移位,眼压也高了不少。

更奇怪的是,他还说最近总感觉心跳不稳,胸口闷,走两步就喘。

大家都觉得白内障手术只是眼睛的小手术,恢复快、创口小、没啥大风险。

但真相是,这手术虽然技术成熟了,做的人也多了,可它带来的一些“牵连反应”,其实远远不止在眼睛里头。

有个意大利团队做过一项追踪研究,观察了超过1200名白内障术后患者,发现其中有大约18%的患者,在术后一年内出现了系统性慢性症状——不止眼睛问题,包括焦虑、入睡困难、消化紊乱,甚至有小部分人出现了呼吸浅促和血压波动。

这些人术前都没这些毛病,术后陆续冒出来,医生们一开始也搞不懂。

后来仔细一查才发现,原来问题根子不在眼睛,而是在“交感神经”。

白内障手术看起来是眼科范畴的活儿,但手术中会刺激眼部大量神经末梢,特别是跟交感神经紧密相关的部分。

交感神经掌管着人体的“应激反应”,一旦它被频繁激活,就容易让人出现持续性的兴奋状态——心跳加快、睡不着、肠胃紊乱等等。

这些症状并不严重,却拖着人没完没了。

所以有医生就说了,手术后别以为眼睛好就是全好了,有些事儿真得悠着点,比如——别碰蓝光太久。

蓝光这东西,哪哪都有,从手机到电视再到LED灯

但人工晶体和天然晶体不太一样,它过滤蓝光的能力弱了不少,很多人换完晶体后看灯会觉得特别刺眼,其实就是蓝光“裸打”进了视网膜。

久了会影响黄斑区,还会让大脑一直处于被蓝光刺激的状态,结果白天兴奋过头,晚上却难以入眠。

这不是个别现象,有美国研究发现,白内障术后的人群中,入睡困难率比术前高了约26%。

这就带来第二个影响——昼夜节律打乱。褪黑素为大脑中用以调节生物钟的激素,其分泌与光照紧密相关。

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如果老盯着屏幕,褪黑素出不来,晚上就容易失眠。

长期睡眠紊乱,不光眼睛疲劳,整个人也会变得神经敏感,抵抗力下降。

更严重的是,睡不好会影响血糖调节、胰岛素敏感性变差,这时候糖尿病高血压就会悄悄找上门。

有些人做完白内障手术后喜欢出去遛弯、晒太阳,这本来没啥问题。

但如果太阳下暴晒时间太长,对刚换完晶体的眼睛其实压力很大。天然晶状体在过滤紫外线方面比人工晶体要强不少。

人工晶体虽然设计时考虑了UV问题,但依然有少量紫外线穿透率,这种残余的紫外线如果每天持续刺激眼底,容易诱发视网膜色素上皮老化,甚至加速老年性黄斑变性。

有种说法是“补光等于养眼”,这对术后的人来说完全是误导。

澳大利亚曾有一项对300名术后老年人进行的户外暴晒实验,发现那些每天户外活动超过3小时、不戴防紫外线墨镜的人群中,有29%在6个月内出现视网膜微出血迹象,而对照组仅为8%。

再说个更偏一点的:很多人做完手术后情绪容易波动,不是说特别悲观,而是总有点“心里发毛”或者“空落落”。

有人以为这只是年龄大了,心理上比较敏感,其实有科学解释。

手术后,眼睛对光线的敏感度提高,这种感知刺激增强,可能导致大脑在感官处理上“过载”,尤其是边缘系统会被持续激活,进而引起焦虑感。

一项发表于《Nature Neuroscience》的研究提到,感官刺激过强会直接影响杏仁核的反应速度,而杏仁核正是情绪调节的中枢。

这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做完白内障手术后,总觉得身边一切都变得“太亮”“太快”,然后情绪也变得容易紧张。

别说心理问题了,就连肠道都可能被影响。神经系统一乱,肠-脑轴就开始出问题。

有医生在观察病人术后的恢复过程中发现,有些人术后便秘、腹胀、饭量减少,不是饮食问题,而是神经调控出了小毛病。

交感神经活跃度一旦升高,副交感神经就会被压制,而副交感神经正好掌控着肠道的蠕动。

如果这个平衡被打破,哪怕饮食再健康,肠道也不听话。

还有一个点,很多人根本没意识到,就是不要轻易练气功或者搞“强行调息”。

这类锻炼方式对身体确实有益,但它对眼压的影响特别大。尤其那种闭眼屏气、提肛运气、内观丹田的操作,会让眼内静脉压升高。

白内障术后眼内结构虽稳定了,但仍存在一个“代偿期”,这期间如果压力突然升高,容易导致囊袋移位或前房浅化,引发继发性青光眼

有个退休老师,术后一个月开始每天打坐练呼吸,结果三周后视力急降,再查发现人工晶体偏位。

医生建议他停掉气功,恢复一段时间后才慢慢好转。

再扯远一点,还有人术后开始用各种保健品,什么叶黄素、蓝莓素、DHA,全都往肚子里灌。

但很多保健品不是即时见效的,而且成分来源复杂,如果再跟术后用的眼药水一起使用,有可能发生“成分交互效应”。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曾出过一个内部警告,指出有些抗氧化保健品中的植物提取物,可能影响激素代谢速度,进而改变眼内压控制。

术后眼压波动已经不小了,再乱吃东西,更容易出事。

所以啊,这手术看着简单,背后的事儿还真不少。

有医生甚至建议术后人群要跟踪观察全身健康半年以上,不止看眼睛,还要定期测血压、查睡眠、看情绪,有条件的还可以做肠道菌群筛查。

这些检查听起来挺“离谱”,但现实已经证明,眼科的问题并不是眼睛一个地方的事儿。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姜明玖.白内障手术方式及术后护理要点[J].健康必读,2025,(12):68-69.

1条评分金币+22
xian209 金币 +22 - 06-01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68243
金币
277567
道行
2004
原创
2404
奖券
2775
斑龄
35
道券
100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255(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13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5-30
  白内障手术虽然技术成熟,但它对患者的影响确实不仅限于眼部。手术后的恢复期,患者需要注意许多事项,以避免引发其他健康问题。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

  1. 术后护理非常重要。患者应遵循医嘱,避免过度劳累和眼部受力,以免造成人工晶体移位或眼压升高。同时,应定期复查,监测眼压和视力变化。

  2. 蓝光暴露需要控制。人工晶体过滤蓝光能力较弱,长时间接触蓝光可能影响睡眠质量和昼夜节律。患者应减少屏幕使用时间,并采取防护措施,如佩戴防蓝光眼镜。

  3. 防晒措施不可少。户外活动时,应避免长时间暴晒,并佩戴防紫外线墨镜,以减少紫外线对眼底的损害。

  4. 情绪波动不容忽视。术后患者可能出现焦虑等情绪问题,这可能与感官刺激过强有关。患者应保持平和心态,并可寻求心理咨询帮助。

  5. 肠道健康也需关注。术后患者可能出现便秘、腹胀等肠道问题,这可能与神经调控失衡有关。患者应注意饮食调整,并必要时就医。

  6. 避免不当锻炼。术后患者不宜进行气功等可能导致眼压升高的锻炼,以免影响手术效果。

  7. 谨慎使用保健品。术后患者应谨慎使用叶黄素等保健品,以免与眼药水发生成分交互效应,影响眼内压控制。

  总之,白内障手术并非"一劳永逸",术后患者的全身健康都需要关注和管理。医生和患者都应提高认识,将术后护理延伸到全身各系统,以减少并发症和远期健康风险。这需要医生、患者和家属的共同努力。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