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内的复活节岛石像“何瓦·何卡纳奈阿”(Hoa Hakananai'a,意为“隐藏的朋友”)是智利文化遗产争议的核心之一,其背景与特征如下:
一、石像基本特征与历史背景
外观与工艺
何瓦·何卡纳奈阿高约2.5米,重约4吨,由玄武岩雕刻而成。其面部呈长方形,眉骨突出、鼻孔宽大、嘴唇紧闭,双手捧腹,胸前有两处明显的乳头状凸起,整体造型威严且充满原始艺术风格。
独特工艺:复活节岛处于石器时代,缺乏金属工具,岛民仅用原始石制工具完成雕刻,体现了高超的技艺。
历史渊源
石像制作于公元1000年左右,属于复活节岛“摩艾石像”群(岛上现存近千座石像)。这些石像最初用于祭祀祖先,象征祖先灵魂的庇护。
1868年,英国皇家海军船长理查德·鲍威尔将其从复活节岛掠夺,献给维多利亚女王,后由女王捐赠给大英博物馆。
二、文化意义:繁荣与衰败的见证
繁荣象征
石像建造需充足粮食、明确社会分工及强大组织协调能力,反映复活节岛在公元1200年前后的鼎盛时期(人口约1万)。
衰败印记
生态崩溃:约1650年后,过度砍伐导致棕榈树灭绝,岛民丧失造船能力,生态系统崩塌,引发内乱与人吃人现象。
信仰转变:石像背面刻有“鸟人崇拜”浮雕(乌燕鸥与鸟蛋图案),代表岛民在资源枯竭后转向新宗教仪式,祈求生存。
双重价值:何瓦·何卡纳奈阿因同时承载繁荣与衰败的历史,成为全球现存唯一兼具两种文明印记的摩艾石像。
三、文物归属争议与现状
智利的追索诉求
自2018年起,智利政府及民众持续要求大英博物馆归还石像,认为其是复活节岛历史的核心见证。
2024年,智利网民发起社交媒体运动,大量留言施压,导致大英博物馆关闭相关帖文评论区。
大英博物馆的立场
以《大英博物馆法》(1963年)为由拒绝归还,声称“妥善保管文物”,并邀请拉帕努伊代表团参观以缓和争议。
类似争议还包括希腊帕特农神庙石雕,凸显其殖民历史文物的广泛争议性。
四、总结
何瓦·何卡纳奈阿不仅是复活节岛文明的缩影,更成为殖民掠夺与文物归属问题的代表性案例。其艺术价值与历史双重性使其成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讨论的焦点。关于其归属的争议,短期内恐难有实质性进展,但国际舆论压力持续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