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在走进千行百业
国家重视与发展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的新形势,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持自立自强,突出应用导向,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发展。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 +”行动,抓住人工智能技术突破的机遇。
“人工智能 +”在不同行业的应用
人工智能 + 医疗
设备优势:智能掌上超声设备在人工智能辅助下,实现精准定位,检测时间从传统的 15 分钟缩短到不到 5 分钟。设备体型轻巧,能装进急救箱,方便入户检查。例如安徽省铜陵市映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徐珊珊,使用该设备后工作效率显著提升。
技术作用:机器人如同“智能导航员”,能引导新手完成标准化扫查;人工智能像“阅片无数的老专家”,可降低漏诊、误诊率;掌上超声结合云端智能分析系统,实现“设备进社区、专家在云端”。目前,智能超声技术已在数十家基层医院、健康管理及养老机构应用,覆盖 17 个省份 48 个城市,累计完成近 10 万人次超声扫查,还在向更多器官筛查拓展。
人工智能 + 科研
研发范式变革:以新型高温合金研制为例,过去科研人员需在众多合金元素排列组合中试错,研发周期长。现在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钢研国际新材料创新中心构建材料数据工厂,采用高通量实验和计算技术生产高质量、多模态数据,借助人工智能精准分析,自主迭代寻优,高效设计合金成分。过去 3 年间开发了多种增材制造用高温合金材料,以往类似材料研发通常需 10 年以上。
材料应用赋能:通过高质量的材料服役数据与人工智能建模方法深度结合,可解决复杂环境下材料的定寿延寿技术难题,为材料全生命周期寿命管理提供系统支撑。
人工智能 + 金融
上海银行联合商汤科技等开发的人工智能柜员海小智和海小慧,基于大模型等技术,拥有媲美真人的表情、语气语调。它们完成了超过 2000 条问答数据和 10 万条语料数据的知识库训练,能识别多种口语化问法,不仅能回答专业问题,还能与客户互动,为老年客户等办理业务提供了便利。
人工智能 + 教育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不仅重塑教育内容,也深刻推动学习方式和教学范式的变革。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强国建设。
发展建议
人工智能技术要真正赋能产业,一定要瞄准产业的实际需求和问题,过程中产学研用必须深度融合。特别是研发医疗设备等,需要原始创新,持续推动各行业的智能化转型,助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