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给力 让人工智能更“能”
政策支持的重要性
人工智能作为新技术新领域,政策支持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综合运用知识产权、财政税收、政府采购、设施开放等政策,做好科技金融文章,为人工智能发展添动力、增优势。人工智能领域初创企业占比较高,研发资金投入大、周期长,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每一步探索都需要充足资金作保障,金融等政策支持不可或缺。
财税政策激发创新动能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激发了人工智能企业创新动能。例如,某公司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约3亿元,受益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支持,公司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达到1.8亿元。该公司积极利用减税资金推进人工智能算法优化与云原生架构研发,推动核心产品迭代提速40%,还形成了10多项发明专利及知识产权。
产业补贴与奖励
以天府新区为例,当地通过政策创新加快建设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根据天府新区专项产业支持政策,年度研发投入达500万元且年度营业收入达2000万元的人工智能企业,可按年度研发投入费用的30%获得年度最高300万元补贴;研发首台(套)、首版次产品可获最高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产品销售应用最高可获得300万元奖励。如布法罗机器人科技(成都)有限公司的儿童下肢步行外骨骼入选相关名单后,可按政策获得相应支持。
金融政策助力企业成长
差异化信贷审批模式
银行积极探索建立科创企业差异化信贷审批模式。例如,中行对越疆科技的授信判断从看企业的财务报表转向看专利、看产品、看前景。越疆科技尚未实现盈利时,按照传统授信逻辑很难获得贷款,但中行通过中银科创贷将其授信额度提高到6000万元,并根据企业需要及时补充贷款作为流动资金。今年初,中行又增加了1500万元贷款用于其自动化生产线升级。
专项综合金融支持
2025年1月,中国银行正式发布《支持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行动方案》,在未来五年计划为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各类主体提供合计规模不少于1万亿元专项综合金融支持。截至3月末,中行已为人工智能产业链企业提供授信支持达3300亿元
政策对社会层面的影响
就业与社会保障政策调整
新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提高生产率和改善公共服务方面有巨大潜力,但也引发了人们对失业与不平等加剧的担忧。财政政策在更平等地分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收益与机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并提高其慷慨程度、完善保险福利的转移接续、考虑工资保险的形式,以及开展基于行业的培训活动、学徒安排、技能提升和再培训计划等,可帮助劳动者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影响。
税收政策调整
应重新考虑那些低效的、倾向于快速裁撤人类岗位的企业税收制度,避免放大人工智能造成的员工下岗问题。同时,加强对资本收入征税,以保护税基免受劳动收入比例进一步下降的影响,抵消日益加剧的财富不平等,增加教育和社会支出投资,扩大人工智能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