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作为大运河沿线的重要城市,拥有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航道遗存,形成了独特的运河文化景观。根据文献记载和现有遗存,可梳理如下:
隋唐大运河通济渠(今老汴河)
通济渠是隋炀帝时期开凿的隋唐大运河主航道之一,宿迁段属于其东段尾闾。该河道曾是隋唐时期连接黄河与淮河的重要漕运通道,白居易诗中“汴水流,泗水流”的“汴水”即指通济渠。如今老汴河仍存部分遗迹,见证了宿迁作为隋唐运河枢纽的历史地位。
元明时期黄河故道(古泗水下游)
元明两代为解决黄河泛滥对漕运的影响,将大运河与黄河故道(原泗水河道)合流,形成“借黄行运”的主航道。这段河道对应白居易诗中“泗水流”的泗水下游,也是《宿城镇志》记载的黄河故道遗存。现存河道虽已非主航道,但作为历史地理标志,仍保留着运河与黄河交织的独特记忆。
清代中运河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靳辅主持开凿中运河,通过人工河道使大运河彻底脱离黄河,形成南北直通的独立航道。宿迁段因避黄改道在马陵山凿通,形成直角转弯的独特河道走向。此段现仍承担航运功能,且沿岸改造为运河湾公园,成为生态与历史融合的典范。
意义与现状
宿迁因此成为全国唯一同时保留隋唐、元明、清三代大运河主航道的城市。三条河道分别代表了中国大运河从“借黄行运”到“避黄济运”的技术演变,以及从自然河道利用到人工河道开凿的治理智慧,构成研究中国漕运史、水利史的立体标本。